博雅人物网 > 历史事件_黄埔学潮 相关人物介绍

历史事件_黄埔学潮 相关人物介绍

  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级炮校的黄埔十四期师生因与校方政治矛盾,引发了闹学潮事件。当时,激进抗战与反共的两派对立学员争辩激烈,学校发现了学员进步书籍,采取禁书措施,逮捕了莽大龄等14名学生,引发学员罢课,学员占领了电台,学校政治部与特务、宪兵团封锁学校,,同时,引起新闻界震动。蒋介石下令白崇禧陈诚何应钦邹作华等调查此事,并面见两名学生代表,被推荐的学生代表郑新潮据理以争,强谏抗战,经共党和社会各界多方努力,被捕学员获释,学潮获胜,事态平息。郑新潮等部分学员毕业后奔赴延安
  学潮背景
  1937年,中国国民党陆军高级炮兵学校校址在南京。由于蒋介石提出“攘外先安内”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寇节节进逼。上海“八·一三”战争后,苏州河失守,学校怕出危险,才不得不由南京迁址,先迁入湖南零陵(当时叫永州),后又迁至广西桂林柳州,最后迁到贵州都匀。蒋介石兼校长,教育长是邹作华,教育处长金镜清,总队长王和华。
  在沿途行军中,黄埔同学们看到国民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互相议论着心中充满的悲愤。当时,在朦胧的意识中,同学们想到的是将来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革命之路到底如何走,大家也都是芒然不知所措。
  学潮起因
  在炮校迁往贵州都匀途中路过桂林柳州时,郑新潮等几个东北籍学员买了不少革命书籍,其中,有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邹韬奋的《萍踪寄语》等。学员们都看了一遍又一遍。有些书还偷偷互相传阅,对不懂的地方,经常讨论,这些书籍对学员们影响很深。为了使更多的同学看到这些书,连队里还组织了一个小型“抗建图书馆”,动员同学们把自己买到的各种进步书籍,送交图书馆作为“抗建图书馆”的书籍,互相传阅,通过秘密组织的读书讨论会,各自谈论对时局的看法和一些革命理论的探求。
  抗战期间,在1937年遭到国民党破坏的贵州省中共地下党组织很快重建了党组织,并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地下党在黔南各地组织"民先"队,与当地地下党组织密切配合,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同时在内迁至黔南的学校校内开设图书院,购置进步书刊,组织"读书会",发行《新华日报》;组织学生搞抗日夜战演习;排演文艺节目《放下你的鞭子》;为八路军捐募寒衣......。抵制日货、游行示威、组织军事训练、反对破坏抗日运动的会考,请愿、募捐、筹款、义演……在爱国学生抗日宣传和抗议行动的带动下,社会各界纷纷响应,都匀、惠水、贵定、独山、瓮安等地,抗日救亡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中共的全民抗战思想深入人心。
  1939年3月,学校加紧整训上课,学习十分紧张。讲课的老师大都是斯大林派来的苏联教官团的人,有十几名教练官。主要学习各种大炮布局操作等。如格兰姆法、图解法等。
  1939年5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陈诚下令禁书,学校“三青团”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对学生思想控制的很严,这时学员们与反动学校当局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学潮经过
  1939年6月间,郑新潮的好友、东北籍蒙族学生莽大龄(36岁),去重庆取《同学录》回来后,有的人怀疑他他与共产党人有接触往来,这种谣言传起来。结果,被学校政治部主任伍中定听到了,他就下令将莽大龄等十四名学生抓了起来。那天,炮校突然紧急集合,戒备森然。莽大令等14人被叫出,收缴了身上的所有东西以后,立即被分散关押于附近的农村中。莽与他的好友吴植楷则被单独关押于远处的村中。
  当时如临大敌,形势非常紧张、严峻。后来才知道,他们被认为是共产党,“阴谋在军队中组织叛乱”,由于校方和特务认为事态非常严重、紧急,所以采取了紧急逮捕措施。针对此况,郑新潮就组织了一些学生,特别是东北籍学生,强烈向伍中定要人,伍坚决不给。学员们一气之下,就把伍中定扣押起来,还把学校电台进行封锁。这样一直闹了五、六天,双方僵持不下。
  有一天晚上,郑新潮到校外联系同学,回来时,走到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学校派出警卫向郑新潮开枪,郑新潮急忙爬伏在土坎下,由于天黑,才没被打死。
  据黄埔十四期庞赫回忆:黄埔闹学潮时,总队长都被打了,家都砸了,全校都去游行,就我那个班没去,学生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提出要去游行。我在炮校被押了12天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黄埔学潮是抗战时期在外敌入侵压力下引发的政治矛盾斗争,是学员们纯朴、自发的一次爱国举动。几千名学员参加的黄埔学潮,是中国军校历史上首次震撼的集体暴动事件,不仅引起社会媒体的震动,也令国共两党和社会上层感到震惊,有人欢喜有人怨。黄埔学潮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的两种分化的抗战思潮,触动了政治核心利益,受到中外军界关注,点燃了中国军人加强抗战的信心和激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党中央和军委急需发展八路军炮兵事业,但筹建延安炮校最迫切的就是到哪里寻找稀缺的炮兵技术教员。没有炮兵技术教员,建立炮校也是图有虚名,只好暂时搁浅下来,等待时机成熟。
  1938年,在党的地下爱国组织的引领下,郑新潮在黄埔军校高级炮校带动积极抗战的东北籍黄埔师生掀起“黄埔学潮”,郑新潮被几千名黄埔师生推选为两名学生代表之一,受到蒋介石接见,郑强谏抗战未果。后在东北民主爱国组织阎宝航、高崇民的引导下,郑带着5名黄埔生毕业后奔赴延安,先后受到毛泽东朱德贺龙等首长的接见后,他们肯定了“黄埔学潮”是黄埔军校青年的一次积极抗战的爱国主义行动。主席和朱德听取了关中警备一旅政委习仲勋南汉宸的汇报后笑着说:好哇!老蒋精心培养的黄埔高级炮校毕业生输送到延安来了,这说明我们的统战工作是有效的。
  是爱国行动
  黄埔学潮的性质是爱国主义行动。在贵州都匀黄埔闹学潮的情况,共产党也早巳知道了,东北抗日教亡总会(共产党组织)负责人于毅夫、高崇民、阎宝航等人将黄埔闹学潮的情况专门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同志很关注黄埔学潮的发展,并说黄埔学潮是一次震撼蒋介石嫡系的爱国行动。周恩来大力支持黄埔学潮,还暗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是以后高崇民同志对郑新潮透露的)。
  在重庆期间,黄埔学潮的学生找过几次“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同志。高崇民对郑新潮说:“延安好,毛主席好,到延安去吧。”以后在于毅夫、高崇民等同志的精心安排下,郑新潮带着刘塞、鲁齐、尹洪、赵天平、谢国元等六名经过学潮的炮校同学,辗转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受到毛主席和朱德、贺龙习仲勋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并评价黄埔学潮是爱国主义行动。
相关人物
  • 邹作华
  • 蒋介石
  • 陈诚
  • 何应钦
<
  • 白崇禧
<
人物导航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