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陈炜谟(1906——1955),泸县云锦镇余家沟人。出身在一个破落的封建书香门第家庭,自幼天资聪慧,记忆力过人。早年在泸县中学读书时,就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并对新文学和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陈炜谟是文学刊物《浅草》、《沉钟》的主要作者,又是《浅草》的主编之一。他在两个刊物上发表有短篇小说、论文、译著、介绍和长诗等作品共30余篇,其中《夜》、《烽火嘹唳》、《狼筅将军》是其代表作。鲁迅赞誉道:“《沉钟》的确是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文学团体。”1927年以后,陈炜谟在北京中法大学、川南师范、重庆大学、泸县中学、四川大学等地任教,曾在《新中华报副刊》、《泸县教育月刊》、《四川时报》、《大众文艺丛刊》等刊物上发表大量论著,主编过《江阳新声》、《星期文艺》等,发表了小说、散文、译著、杂文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配合抗战宣传的译著《日本的威胁》、《中国统一的战线》;反映农村破产和泸县风俗民情的散文《债》、《龙灯》;回忆名人的《忆郁达夫》、《我所知道的鲁迅先生》;长篇学术论文《关于<红楼梦>评价的几个问题》、《论考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长篇小说《乱离曲》、《爱•悔•恨》三部曲等。《人民川大》第31号在“受表扬的教职工事绩简介”中说:“陈先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的文艺理论家。他在解放前,就一贯传播新思想,因而使部分学生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后,……成了中文系新文艺课程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学效果“有口皆碑”,“他对新文艺理论的贡献极大。”曾任四川省文联常委、《川西文艺》编委等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陈炜谟的一生是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一生,他是一个平凡、忠厚而又坚忍不拔、默默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