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干于,字朝宪,县永清团虾溪村西家湾(今桑梓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
乌干于自幼聪颖好学,深受家学(其父系清末廪生)熏陶,稍长考取长沙明德中学堂。民国5年(1916),从明德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两年,随后又转赴美国留学8年,在华盛顿大学研习教育学,专攻中等教育。期间,受西方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目睹日本之振兴,实得力于教育,尤重基础教育,逐渐形成了其一生为之执着追求的教育救国思想。民国1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母校明德中学及广西、四川等地高等学校任西语和教育学教授。在广西大学执教时,深受该校校长马君武器重,誉其为“最负责任的教授”。民国23年,应中国知名民族工业家范旭东、李烛尘之邀,赴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永利制碱公司任秘书,深为公司信赖。然邬干于意不在此,提出辞职从教要求,认为“要振兴国家民族,根本在于造就一代清廉正直、有丰富学识的人才。而造就人才必须从教育着手。”终于谢绝了范、李的再三挽留,于民国25年离职返湘。
民国26年至长沙,邬干于再度去明德中学主持教务,引导师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探索。抗日战争爆发后,邬干于在长沙白沙洲开设补习班,为时两年的实践,其改革学制的一整套主张逐渐酝酿成熟。民国28年秋,又在崇德中学创办实验班。旋因日寇侵湘,邬干于避难至安化蓝田(今涟源市),复在妙高峰中学(时迁蓝田)开办实验第一班,全面实行其学制改革主张。随后数年,由于师资、校舍等原因,实验班辗转迁移于杨家滩、璇塘湾(今冷水江市)及南岳等地,实验班级增至两个,影响日益扩大。民国33年,获新化名矿商杨培甫资助,创办一所五年一贯制实验中学,以新化城内居士巷杨祠为临时校舍,定名为行素中学,除招实验班新生外,增置普通高中班与之对照。
邬干于学制改革的基本宗旨是爱国的,也确有实效。时值国难当头,邬干于认为救国“责固无分上下”,希以“在野匹夫之力”,为国家“尽采芹献曝之忱”,加速造就有用之才。实验主要内容是改中学三三制为五年一贯制,课程调制五年通盘安排,采取集中突破的方法,实行“一时一事”的教学原则。每个学年设重点学科,集中力量精讲多练,务期熟练运用。同时,减少上课时间,曾加自习时间,减少班级人数。实践班即重智且重德,要求学生服从“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建校宗旨,遵守“与世推动而不流,与俗同流而不污”,“独行不愧影”的古训,并坚拒与校外之国民党、三青团活动往来。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严格的校规,加上严谨的管理,实验班学生学业成绩明显高于普通班。民国31年夏,实验班学生参加全省中学生会考,名列前茅。民国34年、35年毕业的实验班学生50余人,经过升学考试,全被北大、清华等著名高等学府录取,几无人落榜。省教育厅长朱经农及督学雷震清实地考察后,认为成绩突出,准予增班,扩充实验。40年代中期以后,行素中学以勤学奋进的独特校风而闻名省内。
抗战胜利后,行素中学迁往长沙丝茅冲新址继续开办。1952年与广雅中学合并,实验班终止。邬干于曾自叹云:“尝试成功自古难”。是年,受全国批判电影《武训传》的影响,邬干于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1956年,调北京编译社,编译著述多种。旋被聘为湖南文史馆馆员。196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将邬干于学制改革材料印发,供全国各地研究参考。1974年邬干于病逝北京。1986年9月,湖南省教育委员会为其平反恢复名誉,称邬干于为湖南省教育家。
邬干于一生,正直清高,淡于名利,生活简朴,崇尚实干。行素校训:“卑之无甚高论,坐言不知起行”,亦为邬干于座右铭。既是校长,又当校工,摇铃清扫,常年不断。对学生要求极严而又关怀备至。代学生保管钱物,为病生熬药送水,习以为常。惟冀学生成材,早为国用。常教育学生:“余设教置法,固根据国家民族之需要”,“余之功罪,一在诸生之贤不肖。诸生而果贤也,则虽举天下毁余,余尚可获一息之安慰:诸生而果不肖也,则虽举天下誉余,只足以重余之罪戾”。1949年春,长沙解放前夕,省政府某要员邀其去台湾,邬干于以“一生教书,与政治无牵连”为辞,婉拒所请。
邬干于遗著有《英语句法便读》、《英译古文观止选》、《英译唐诗三百首选》、《英译宋诗一百首》、《英译杜甫诗一百首》、《英译陆游诗一百首》、《英译清六家诗选一百首》、《英译赵瓯北诗二百首》等。
桑梓镇 " 桑梓镇是1995年新化县撤区并乡后经省市批准的建制镇,位于资水中游,省级公路1808线中段,新化县东部,素有“新化的东大门”之称,辖区面积151.52平方公里,下设桑梓、坪溪、枯古三个管区,46个村,总人口62000人。 桑梓,源远流长。相传“桑梓”在元代称“鸿铺”,明朝初年,有一谢姓青年退伍回归故里发现父母双亡,唯有从军前于屋前植下……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