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毅,原名关东升,学名关管羽。1915年(民国4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牛心台大浓湖村一个满族家庭。父亲关恩连是个忠厚农民,一家五口,靠几亩薄田为生。
管毅自小聪明,又是长子。一家人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念书,期望他长大成人,光耀门庭。1927年他12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本溪县柳塘第一小学(高小)。他读书刻苦,品学兼优,深得老师的赏识。后因其父、其弟病死,在管毅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学医,为家人、为穷苦人治病。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开始了求医学徒的生涯。他在本溪湖济民医院潜心学习了几年后,于1933年在桥头小镇开了一处小诊疗所,名为“早春医院。”
这时日寇的铁蹄践踏了东北,本溪湖、桥头、南芬、连山关、牛心台一带分别驻扎了伪警宪兵和关东军守备队。管毅对日伪统治极为不满。他对母亲说:“-奴的气我受不了,我已不能再呆下去了,得赶快逃出魔掌。”母亲听了这话,心里明白了大半,但又怎能舍得关家这颗独苗。可又一想,不让他走,早晚要落到日伪手里。就果断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尽管去吧!忠孝难以两全。为国尽忠这个理我晓得,没有国那有什么家,你既然是为了救国,为了今后有好日子过,你就去吧。”1935年,管毅离别母亲,投奔到黑龙江省林口县他伯父关恩清家,在那里以行医为生。
林口县刁翎街一带,有日本讨伐队驻扎,也有抗日联军活动。管毅的医院不大,却十分引人注目,登门求医者纷至沓来。管毅借此广结四方人士,并与地下党建立了秘密联系,为抗联购买药品,医治伤员,得到地下党的信任。在党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反日会”(后改为抗日救国会),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把医院变成地下党和抗联的秘密联络点。为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更好地隐蔽自己,他还与几个伪警官结为“金兰之友。”
1936年秋,抗联五军从宁安县东南的抗联根据地往北转移,越过铁路后,曾一度在林口县境内活动。在此期间,管毅积极为部队传递情报、送药治伤,来往频繁,逐渐引起了敌人的注意。有一天,管毅被秘密地请到徐家屯,为抗联五军一师师长关树范治伤。夜里,一张爬犁悄悄地将管毅的妻子及孩子接到徐家屯。管毅向爱妻表白了参加抗联的决心。管毅的妻子说:“咱们好不容易开了个小医院,生活还能过得去,你为什么非得撇下我们母子呢?”管毅体谅她的心情,耐心地对她解释:“到抗联抗日,就是死了也光荣。你回老家和母亲一起把孩子拉扯大。如果我有个三长两短,等孩子长大以后,一定告诉他们,爸爸是为了抗日救国……。”翌日拂晓,管毅作为抗联五军的军医随着队伍出发了。在寒风刺骨的深山老林中露营,既无被褥御寒,又不能点火取暖,生活十分艰苦。管毅此时担任五军军医处副处长兼后方医院院长。当时的后方医院非常简陋,既无病床,又无设备。伤病员分散在各处密营里的治疗点之中。管毅既是负责人,又是外科手术医生。哪里有伤员,他就得奔到哪里。他经常巡回医疗,马不停蹄地为伤员治疗。
一次,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负伤,子弹留在身上,当时没有-药,但子弹还必须取出来。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他一边给伤员喝点“大烟土”止痛,一边给伤员讲故事,分散其注意力,并鼓励说:“勇敢些,再咬咬牙,挺一挺,马上就好。”他的动作既轻又快,子弹很快就取出来了。
由于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真诚的革命精神,组织批准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适应野外战斗治疗的需要,他刻苦钻研医术。利用缴获的大烟土配制了一些消炎止痛药,给战士治疗痢疾、肠炎、腹泄、霍乱、伤寒等各种疾病,并用人参配制中药,治疗肺气肿、气管炎、喘息等病,他还采集一些草药,用土方配制成药,治疗头疼脑热等病,平时还想方设法采集食物,为伤病员增加营养。
1938年7月,西征部队经过千难万险,终于甩掉追兵突出了重围,穿过原始森林,渡过牡丹江,一举打下了苇河、芦山,到达三道通站住脚,创建了新的根据地。不久,部队又继续西进,五军二师经珠河(今尚志县)、亚布力到五常,管毅领导的军医院也随军战斗。
部队攻打五常县时,战斗异常激烈,因城防坚固,火力较强,我军久攻不下,伤亡很大。管毅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出生入死抢救伤员。不幸在战斗中中弹牺牲。
管毅这位年仅23岁的抗联军医,在与日本侵略者作战中以他年轻的生命实现了以医报国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