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人物

江伯虎


[]

江伯虎(?~?),字君用,福州永富人(今属福建省),南宋孝宗赵詄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武举第一人。

该科共录取武进士44人。

江伯虎本名江南强,伯虎是孝宗皇帝放榜时的御赐之名,孝宗希望他能在战场上势如猛虎,威震敌胆,收复故地,建立光复再造之功。江伯虎本应成为《补官差注格法》颁布后第一个从军的武进士、武状元,孝宗皇帝也对其寄予厚望。然而遗憾的是,江伯虎却从内心对从军缺乏热情,他要求朝廷将自己的档案按不从军处理,对于宋孝宗许下的五年升正将的大好前程,江伯虎弃若敝履,情愿等到六年后再作升迁。

入仕三年后,江伯虎又参加了“锁厅试”,并一举得中。“锁厅试”是指现任-参加的科举考试。朝廷对“锁厅试”持鼓励态度,所授官阶十分优厚。江伯虎考中文进士科后,朝廷授他以大理评事之职,此官阶等同于当年文状元的品阶。可以说江伯虎先赴武举,后考文举是为自己积累作官资本走了一条捷径。

作为武状元和文进士,江伯虎是很有才华的。说到江伯虎,不能不说到《施氏七书讲义》,而说到《施氏七书讲义》,又不能不提到《武经七书》。《武经七书》是宋朝廷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兵书中选出的七部优秀著作,它们是《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黄石公三略》以及《唐李问对》。宋朝廷将这七部书刻版印刷后作为教材颁之于武学。这七部书的颁行表面上看,是古代兵书由单行本向丛书方向的发展,但它更为深刻的意义的还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它的颁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学的定型。在先秦时代,兵学上存在着齐国兵学、南方兵学、秦国兵学的差异,而汉代又有权谋、形势、阴阳、技巧诸类的界限及儒家兵论与黄老兵论间的区别。《武经七书》既有儒家色彩浓重的《吴子》、《司马法》,也有黄老道家的兵学著作《黄石公三略》,更有突出法家的《尉缭子》,这样编排,体现了宋朝廷在兵学理论上开始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态度,那就是宋代兵学并未归依于那一个流派思想。

《武经七书》颁之于武学后,成为武学生的必读书,自然就会有老师讲授,《施氏七书讲义》就是中国有关《武经七书》的第一部讲义,它由宋代学者施子美编撰而成,讲义深入浅出,对武学生学习和老师教授均很有帮助。然而,有宋一代,虽然官方确定了《武经七书》的正统地位,但兵、儒两家的辩论仍然非常激烈。特别是在代表两家基本准则的“诈道”和“仁义”问题上,叶适高似孙等儒家学者坚持儒家伦理道德,否定兵家的“诈道”和“见利而动”,不少人千方百计地贬低孙子其人其书,这些都给以儒者身份写书的施子美以很大的压力。对此,施子美在印行《施氏七书讲义》时,找到了江伯虎,请求伯虎为其讲义作序。江伯虎先荣登武状元,后又登文举,才兼文武,在当时的武学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不仅对兵学颇有研究,有着较深厚的军事理论修养,而且也对法家、儒家多有涉猎。对施子美的才学,及《施氏七书讲义》的学术地位,江伯虎也非常叹服与推崇,他慨然应允下来,对施子美及《施氏七书讲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在序中写道:“施子美为儒家流,谈兵家事,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

另据现代学者考证,《施氏七书讲义》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武经七书》的注解本,该书共四十二卷,注文详细、条理分明,对孙吴诸书本义有所发明。特别是在著述体例上,开后世兵书标题讲章之风气,在中国兵学史上颇有影响。该书最早刻本为金宣宗时刻本,后流入日本,在日本又有庆长、元和、宽永、元禄和文久年间五种刊本。

1927年,中国自强书局根据日本原版书出版了《施氏七书讲义》的石印本,使国人在研究《武经七书》时,又多了一种珍贵的参考书。

江伯虎有一弟弟,名叫江伯夔,是淳熙十四年武举的第二人,入仕后曾任詃门舍人,官终于东南第十将。

此榜有姓名可考的武进士23人。

江姓名人堂
福建省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福建省


下一名人:贾黯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