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合肥 > 庐江县人物

彭晓林


[公元1906年-1975年]

彭晓林(1906~1975),曾用名谷泉,庐江县杨岗乡斗笠(今皂岭)村人。民国30 年(1941 年)加入共产党,在中共鲁西区委筹办过《鲁西日报》,历任鲁西行政专员公署教育科长,泰西抗日民主县政府县长,冀鲁豫第一专员公署秘书主任,潢川专员公署副专员,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工程部部长,副指挥,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他自1950 年从事治理淮河工作起直到逝世,前后26 年,淮河两岸洒下了他的汗水。

彭晓林工作严谨,曾多次派技术人员组成沙颍河流域查勘队。1965 年冬负责淮河流域规划中心组,采取查勘与规划相结合,完成了苏北到山东的沂沭泗流域规划。1966 年,负责进行安徽淮北的新汴河规划。他每次对派出的治淮检查组布署任务都非常详细,要求对淮河干流重点工程要搞清楚,如怎样仔细查清官沙湖分洪道的两端和陈族湾分洪道阻水植物情况,如何查清淮北大堤有多少处险段和怎样治理。1972 年12 月检查组汇报学习海河治理经验时,他指出:“我们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学习运用治理海河的经验,及时拿出新的治淮规划,加快治淮步伐”。他十分重视团结治水,自治淮委员会成立后,就积极努力促进跨省工程和边界矛盾的解决,对苏鲁、皖苏、豫皖边界问题的解决抓得很紧。1974 年初,他亲自会同皖苏两省到奎濉河上游边界进行了实地勘察,协商签订了处理边界矛盾的协议。对豫鲁两省历史上矛盾突出的王引河的治理非常关心,曾多次同两省进行协商,使矛盾得到解决。在根本治理王引河条件还不够成熟时,他又采取了逐步解决的办法;1974 年同两省协商先治理小郢沟等3 条小河,这样不仅解决了局部问题,使一部分地区首先受益,也为根本治理王引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20 多年的治淮工作中,他的“老黄牛”精神处处可见。1975 年上半年,他已身患重病,大家见他走路时步子不稳,劝他休息,他却坚持步行上下班,不肯用小汽车。同年8 月,河南发生大水,这时他已患癌症,癌细胞已侵入脑部,在经常头晕、疼痛的情况下,仍坚持去河南现场观察水情、灾情。8 月20 日他忍着病痛到郑州,按照中央慰问团的意见,安排了淮委的工作,并向水电部领导作了汇报。后来,水电部钱正英部长命他返回蚌埠休息。他到达淮委机关时脸色苍白,上二楼办公室已十分困难,秘书扶着他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他仍坚持开会研究工作,昏迷之后才被送进医院。病情一天天加重,直到水电部作了决定,他才去北京住院。这期间,正值水电部开会,研究淮河大水后的治理措施,钱正英部长不让告诉他。他知道后要儿子扶着坚持去部里开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回医院的第二天,他就不能讲话了,在病危昏迷中以微弱的声音说:“加……高……两米……”,仍然想着复建板桥水库的设计方案,想着根治淮河水患的大业。

彭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
庐江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庐江县


下一名人:江干臣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