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平(1905~1983),又名颛孙钧、颛孙叔陶、孙劲秋,萧县王寨镇孙小庄人。幼读私塾,民国8 年(1919 年)入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第二中学,民国15 年又以同等学历考入武昌大学。在大革命0中,他拥护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积极参加革命宣传,“七·一五”事变后,回到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 年,孙叔平任中共萧县第一届委员会书记。次年2 月以后,曾任中共睢宁县特别支部书记、县委书记,中共徐州特委书记等职。民国22 年7 月被捕,民国24 年出狱后,到丰县中学任教。在学校里,他阅读了一些英译本马克思著作,并自学德语,阅读马克思德文原著。民国27 年萧县沦陷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同年,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他任-科科长。曾自编一至六年级教材,编写《抗日农-动讲话》,对恢复教育事业、动员群众抗日起了重要作用。
民国29 年4 月,孙叔平调到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任训练部长,他除负责行政工作外,还负责向全校师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淮北做整编地方部队工作,后任华中建设大学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纵队特种科学校副校长、校长。渡江战役后,他随军进驻南京,任南京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南京市教育局长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他经常为全市干部、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1951 年,他作为军代表进驻南京大学。次年进行了院系调整,他任党委书记兼副校长。他很重视对全校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亲自承担讲课任务,先后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讲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深受欢迎。师生们公认孙叔平是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老师。
1958 年,孙叔平创办了哲学社会科学刊物《江海学刊》,并任主编,亲自审阅来稿,进行修改,有时亲自撰写文章。这时出现的许多“新”观点,与他平日所学大相径庭,他就着力于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先后用孙叔平以及苏平、秋阳、秋萍、江枫、海英、海风、江海文、杜致远、包政哲等笔名发表20 余篇论文。他在主编《江海学刊》之余,整理出版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讲义,定名《历史唯物主义纲要》。
1959 年11 月,孙叔平调离南京大学,筹建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所长。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他招来一批年轻人,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骨干力量。同时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纲要》。1961 年,他调到上海,主持编写了供华东地区高校使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次年,整理出版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讲义的资本主义部分,定名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此后,他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史,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用了4 年的时间,阅读了从孔子到孙中山近百个中国哲学家的原著,编出先秦、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7 册《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正在准备写作《中国哲学史稿》时,“文革”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中断。
1974 年,孙叔平从“干校”回到家中,利用“靠边”的机会,开始了《中国哲学史稿》的写作,他不理睬什么“评法批儒”、批宋江的恶浪,用大约3 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近百万字的初稿。粉碎“-”之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全国学术界的重视,教育部选为大学文科教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孙叔平被选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苏社会科 合会副主席、江苏哲学学会会长。他在全国学术界、理论界有着广泛影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顾问、全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国无神论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系主任、教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不顾年老多病,积极参加领导学术活动,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地努力,为国家培养7 名硕士研究生和2 名博士研究生。
孙叔平的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他多次不顾医生的劝阻出院工作,终因工作劳累,心脏病突然发作,于1983 年10 月24 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