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省 > 朝阳市 > 凌源人物

张占祥


1963 年冬季里的一天夜晚,从凌源县镇南一户张氏人家的三间土平房里传出一阵凄厉的孩子哭声,划破寂静的夜空,传出很远很远……。原来,这家的男主人半年前刚刚去世,如今,女主人也撒手人寰。大女儿已结婚,留下四个还未成年的儿女,最小的儿子只有3 岁,仍在母亲已经发凉的尸体上吃奶……

今天,我们所要陈述的主人公就是这个还在吃奶的三岁男孩,他叫张占祥,现年51岁,是凌源市博物馆陈列部的一名职工。他虽然生长在这样一个缺失父爱和母爱的畸形家庭里,没有受过正式美学教育,但是,凭借自己超人的灵性及多年来锲而不舍的努力,三十年后的今天,他却创造出正常家庭孩子所无法比拟的丰硕成果。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多才多艺的艺术家。1993 年,他开创辽西地区之先河的化石艺术,表现“思归”主题的“山魂水魄”系列作品共10 余件,被台湾最大的艺术馆———国立艺术馆收藏。1999 年10 月,他的作品《抚琴》和《水世界》分获“中国工艺美术创作大展世纪杯”银奖和优秀奖;《抚琴》在2000 年5 月的“中国第七届根艺奇石美术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中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银牌奖。

平面上的成绩让人瞩目,立体的成果更让人钦羡。2008 年,在凌源市大凌河管理局和凌源市文化艺术界人士共同倡议下,由张占祥设计并组织实施的大凌河南河段景区的16 组大型浮雕于8 月23 日全部完工。经过艺术家们七个月的努力,使凌源南河段景区出现了一道奇美的浮雕长廊。浮雕以时间为序,依次反映凌源上古至今的文化延革和发展过程,从开篇的文明曙光到近现代塔子沟八景、温泉之春,它不仅浓缩凌源历史的精华,突出了凌源地域特征,更为南河景区增添浓郁的艺术色彩。

2010 年,令人瞩目的市文化大厦在城东拔地而起,文化局长聂斌程独具慧眼、任张占祥的艺术人生人唯贤,亲自找到张占祥,对大厦一层大厅进行精心的艺术设计、文化畅想,通过两幅半浮雕式的艺术画面,彰显凌源地区古往今来的文化成果。张占祥不负期望,经过深思熟虑,博采众长,用实际行动为凌源人民奉上一道精彩的文化盛宴,不仅对凌源人民交个满意的艺术答卷,也为凌源市打造出又一张文化名片。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父亲,就失去一种引导、一种关键时刻的行为提醒,一种如山般的父爱。没有母亲,就失去一种体贴、一种无微不至的心灵慰藉,一种母爱如屋的情。然而,对于幼年就失去双亲的张占祥来说,何止是失去的什么,而是严重的心理残缺,就因为我们享受的美是出自这样一位心理残缺者之手,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然而,反观他的成长成功历程,对现在的家庭教育来说,无疑又是一道全新的课题!

3 岁的张占祥,母亲去世后,16 岁的二姐,这个花季少女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占祥从小学到高中四年制毕业,文化没学好,“玩”是他的主要专业课,他上初中时,三姐已参加工作,在粮市小学代课,她看弟弟野的不行,非常着急。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弟弟的画惟妙惟肖,于是对他说:“我们学校有个叫刘玉国的老师,多才多艺,为人很好,你跟他学画吧。”也许命里该然,一向不听话的张占祥还真听话了,一见到年轻有为、一身才气的刘玉国,马上就把这匹没有笼头的“野马”给迷住了,迷上了艺术的美,迷上了刘玉国侠肝义胆的人格魅力。刘玉国何许人也,用一位凌源市政府-对他的评价说:“如果凌源要成立一个名人协会,刘玉国做主席最合适。”此人无论是书法、美术皆有专长,而且为人、能力,都为上乘。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占祥聪明、悟性高,玉国心好、不保守,倾心传授,好鼓何需重捶,一点就透。看着弟弟由粗野的孩子很快变成一个多才多艺的儒雅后生,这一重大转变,让姐姐们由衷地高兴

与其说少年时的张占祥在游山玩水,倒不如说他是在用眼睛写生,用心作素描,用家乡青山绿水做模特,亲人之爱作染料。这种没有苑囿的自然教育版本和与生俱有的艺术灵悟性,经过多年实践以后,一旦和理论相结合,即形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1980 年,张占祥高中毕业以后,到南门外小学代课,主要负责美术。期间艺术天赋初露锋芒,美术课上深入浅出的讲解,黑板报独特的创意,卧室兼办公室里满屋的雕塑、绘画、书法作品。他的表现,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也引起了近在咫尺的教研室领导的刮目相看,因为,他们那里缺少一位美术讲师。1986 年,他被幸运地调入教研室,成为一名国家正式教师。这次转变,让他感慨万千,喜不自禁。只是优越的环境并没有令他得意忘形,而是越发觉得自己一个高中学历,教授师范学生,自己知识不够用,从此后,他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到资料室借阅资料,看完后,如期还回。刘玉国大哥说:“人要想向上去,走得远,为艺先为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理,就这样,他边教边学,技艺与日俱增、突飞猛进。这期间,他又开始大量地接受庄子屈原等人的人文思想。至今在他的日记的封面中,还写着屈原的一句话,很让人深思,“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之上下”,我们是朝气蓬勃地时离时合,我们是光辉灿烂地或上或下。这成了占祥认识人生的座右铭。

机会总是青睐有所准备的人。1983 年3 月,张占祥调到市博物馆陈列部工作。1989 年初春的一天,他在同事桌上看到一块一亿多年前狼鳍鱼化石,手掌大小的石片上镶着一条骨骼、鳍、目都清清楚楚的鱼化石,平生第一次与曾经生存于远古时代的“生命”见面,这对于才思敏捷、感情丰富的张占祥来说,心情格外激动。游动的鱼儿,以永远游动的身姿,定格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年,水,就在石头上平静地粼粼闪烁,是什么力量,给它持久的生命状态,面对鱼和水的永恒,这种古老原生态的美,这种朴素的美,是什么艺术的美可以代替的呢?以化石搞艺术!这想法一产生,就让占祥“着了魔”,渐渐地“石为他,他为石,物我相融,物我两忘”。为开阔创作思路,加强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每日里,他一边仔细观察,揣摩每一块化石板,一边阅读《中国根艺》、画报、书法等书籍,记录笔记十余万字,1996 年,他又参加中国画家村举行的展览时,看到石虎、宋雨贵等国内国际顶尖大家的艺术作品后,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为鱼化石创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果然,他利用鱼和水有关的题材创作出《荷花双鱼》、《采莲图》等作品,惟妙惟肖、令人惊叹!首推他的高浮雕作品《美人鱼》。

他把女性本真的美与远古生物的美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此时,女性美好的形象就演化成他心目中的艺术女神。鱼化石在石板的右上方,美人鱼在左下方,她的动式自然飘逸,长发如水草般流动,丰腴的身材,祥和略带古典女性的面孔,石质细密,颜色洁白如玉,内中天然杂质被巧妙利用为水中气泡,想象中,阳光的金线直达水的深度,彼时人鱼共舞的涟漪颤栗成为恒久的涌动。

由此,我们联想到,无论是凌源公园的红山女神、大凌河畔的女娲、宋杖子地母庙的三宵娘娘等作品,不仅线条活泼,而且仿佛有血有肉、有温度弹性、情致和动感,传统而不失浪漫,羞涩而不失大方,既有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风格又融合当代雕塑的时代气息,都洋溢着像美人鱼那般眩惑的美丽。

张占祥就这样以他聪慧的大脑和神奇的双手,把一块块冰冷的雕塑材料塑出一个个形象逼真的立体画面。不必说雹神庙65153 部队军旅发展史的大型浮雕;也不必说101 线上三十家子气势雄浑的“奔牛”;更不必说北山坡上“淡泊亭”的独特设计,无不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事实正是这样,张占祥在他的情感审美和艺术理想之间获得高度统一。

除此之外,张占祥还主张“先有雕塑,后有传说”。带着这种思路,他创作的《抚琴》,成为脍灸人口的经典之作。望着画面上峨冠博带、身披长袍、如醉如痴的古代抚琴者,不由让人从“东坡抚琴”又想到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相遇是缘,相思渐缠,相见却难。山高路远,唯有千里共婵娟。……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从艺术联想到古今故事,这正是艺术家的魅力所致!

张占祥不再是一个传说!

当一个真实的占祥站在我们面前时,人们感到一种圆融,血肉丰满,真实可感!

走进他的家,这个依山而建的三进院小楼房,好像走进一座由根雕、绘画、奇石和雕塑所组成的艺术殿堂,无论地上摆的,墙上挂的,还是展品柜里摆放的,到处都充满着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一楼书房里,赫然见到“祥云书屋”四个篆体字,是著名画家杨兆三先生书赠的,着实为画室增辉添色;格调高雅的二楼展厅,使人仿佛进入幽兰雅室;步入三楼平台写生处,登高环望,心旷神怡,二龙山是他的后花园,大凌河作他的洗砚池,右有木兰山,左有牛河梁。如今对已正式转入自己早就魂牵梦萦的国画创作殿堂的张占祥来说,每日里把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青山绿水、云卷霞舒的自然境界里,也许再惬意不过了,他在给人们奉献美的同时,也继续描绘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张姓名人堂
凌源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凌源


下一名人:马玉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