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恢(1397~1457年),字汝弘,号文峰,连江县郊江南铺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父名道应,母郑氏。恢仅4岁,便被弃养。继母陈氏待恢冷淡,幸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回转娘家,精心护育,教导有方,终成大器。
恢自幼好学,随前辈明远孙学古文辞,24岁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成绩优异。在殿试制问“羲禹河洛象数”时,条对详明,选拔为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编修。正统元年(1436年)恢被提为侍读,充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进讲时对于忠邪治忽关键问题,反复陈说,深得皇上器重。正统十三年(1448年),京城会试分开考场,皇帝特旨命恢厘正文体,革除浮华,崇尚求实精神,使文风恢复正轨。景泰四年(1453年),恢主管南闱考试,选拔的人多是才智出众。不久,奉命祭告南海神,进右春坊庶子兼侍读,纂修国史。恢曾顺道归里探亲,并建家庙附祀姑母于别室,一时传为美谈。后以疾告归。天顺元年(1457年)病终,享年60岁,墓在新安里南宫垅。
赵恢长于文史和诗词,著有《国史拾遗》8卷、《厘正集》6卷、《出使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