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籍,地球化学家。1953年3月生于美国波士顿。197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8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发表293篇论文,其中Nature和Science34篇,过去两年是地球科学领域第二高引作者,也是地球化学领域的最高被引作者。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多项重要国际奖项。
艾思本从事同位素地球化学与过去气候变化研究。海洋沉积、冰心和黄土被视为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艾思本应用他建立的质谱铀-钍测年技术,为洞穴沉积发展为与之并列的第四大支柱做出了杰出贡献。高分辨率的洞穴石笋记录成功地延长了现代气象观测记录,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开放的国际顶尖的Edwards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揭示了全球大部分地区过去百年到万年尺度气候的变化。在洞穴记录研究中,他与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合作者一起,校准冰心记录的年代;建立了石笋d18O反映的图标式的亚洲乃至全球的季风气候变化序列,为重建气候突变事件时空演化模式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确凿的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的证据。
他建立和发展高精度热电离质谱(TIMS)铀-钍测试技术,为等离子质谱(ICP-MS)测年技术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他开辟了铀-钍和铀-镤相结合的途径,成为铀-镤测年的开拓者;极大地促进了放射性碳-14测年校正曲线的建立和完善,拓展的14C校正曲线已成为当代14C测年的基础;Edwards和他的合作者对珊瑚化石应用铀-钍测年方法,建立了末次冰期旋回高分辨海平面变化曲线,为准确认识全球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和海平面变化做出决定性贡献;Edwards等最早提出、证明和展示珊瑚Sr-Ca温度计的应用,使Sr-Ca温度计成为海洋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父辈影响下,他热爱中国,不遗余力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近20年来,Edwards教授为国内25个大学和研究所约100个研究者提供关键的铀-钍测年技术和实验条件,无偿测样12000余个,共同发表超过70篇的国际学术论文。难能可贵的是他为人谦和,不仅提供关键的测年数据,而且为大多数论文提供重要科学思想,并最终定稿,以中国人为第一作者发表8篇Nature和Science论文,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石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国际地位。他多次访问中国,指导我国5个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在国际上特别推荐中国科学家,强调指出中国记录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性,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为我国上述领域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进入国际前沿和我国地球科学走向世界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