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祉,石油工程力学专家,教育专家。论证链条传动存在“临界转速”,并研究改进了链条传动设计与制造精度。研究解决了油田钻井广泛应用的大马力柴油机曲轴断裂问题。提出的“纵横弯曲法”得到国际权威专家认定,称为“白家祉方法”。发明的“圆桶型方位控制器”在油田应用,获国家专利。主持完成的“定向井、丛式钻井技术研究”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生平
白家祉,1917年6月11日生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父亲白广善,曾任军医,于1931年病逝。因家庭兄弟姐妹众多,境遇甚为困苦。1935年,白家祉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学校南迁,于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机械系助教。1945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获取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H.M.Westergarrd教授研究结构动力学。
在美国求学期间,白家祉关心国内形势发展。1948年间他与侯祥麟共同筹建中国科协波士顿分会,动员留美同学学成后早日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1949年7月获取博士学位后带头启程经过香港于8月底回到已解放半年的北京。他多次写信给美国的中国同学宣传党的政策。不久,吴仲华、李敏华、黄茂光、张建侯、洪朝生等也相继回国。白家祉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化工系任教授,讲授力学、化工机械及化工数学等课程。1952年化工系改为石油系。随后参加了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1953年,学院由清华园迁往学院路新校址后,他担任教研室主任,并讲授机械零件、机械原理等多门课程。他亲自翻译苏联教材,并写成详细讲稿进行教学。1956年任副教务长,并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白家祉于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后任石油学院支社主任。1958年在“反右”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于1980年平反。1962年2月调往西安石油学院任教研室主任,讲授多门基础课程,并为培养青年教师开设了高等力学、工程数学等进修课程。“文革”期间,下放劳动至1976年“-”倒台。此后曾被派去济南柴油机厂协助解决曲轴断裂问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井斜控制技术。
1980年,由西安调到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钻井工程研究所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担任定向钻井课题组长,完成了国家“七五”期间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定向井轨道控制技术”及“套筒型变向器”两个专题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198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随即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他在指导研究生或青年人时,注重科学研究方法。在选择科研课题时,他说,为人和做学问都一样,不应有任何投机取巧,要讲求一个“诚”字。白家祉说到做到,率先垂范,因此,学生们十分敬重他。他先后培养了8名硕士生和两名博士生。同时,完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井斜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专著。1987年8月,年满70岁的白家祉退休了,但他仍然关心石油钻井事业的发展,继续做一些科技咨询工作。
在“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定向井、丛式钻井技术研究”中,白家祉的“井身下部钻具组合的受力分析研究”(即纵横弯曲法)和“圆筒型方位控制器”两项成果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级)1990年科学技术特等奖。他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出席了国家计委、国家科委、财政部联合召开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出席了会议,并亲自为他们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