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秉炀(1921—1949),威远县新场人,曾化名韩玉、韩斌。周岁丧父,家境贫困,孤儿寡母,受尽欺凌。1936年,到成都求学。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队,为抗日奔走呼号。同时,刻苦攻读《列宁主义问题》、《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等革命理论书籍,思想日趋激进。1939年,考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中断了同党组织的联系。
1943年秋,韩秉炀考入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电机系,参加了武大“七月读书会”和武大党的 组织“马克思主义小组”,逐步成为武大-的坚强骨干和组织者之一。为便于进行革命活动,1944年,由电机系转入历史系。1945年夏,他响应中央南方局号召,转到宜宾建国小学任教。同年冬,经中共宜宾县委考察,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46年春,又转移到观音场宜北中学。他在建国、宜北两所学校任教中,着意引导学生,团结教育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后因出现叛徒,为保存力量,摆脱国民党特务追捕,于1947年3月转移回威远新场。回威后,继续在川南党组织领导下,在自贡、荣县、威远一带活动。6月,受中共川康特委指派,到四川军阀罗广文部队作军事策反工作,很快就打开局面。后因病离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8年12月,韩秉炀未待病愈就赴成都寻找党组织。次年1月,在成都下草市街瑞利木器厂和中共川康特委书记蒲华辅接头时,被跟踪的国民党特务逮捕,囚于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狱中,任凭敌人严刑拷打,他坚强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难友们组织的春节联欢会上,他与同室难友用红色牙刷柄和竹片刻成红星、短剑,互相赠送,以励斗志。
1949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入狱中,韩秉炀和难友们互相拥抱,热泪盈眶,兴奋地对难友说:“我们到底要把这牢底坐穿了。”但在此时,敌人却下了毒手,于10月14日至27日,对渣滓洞三百多名革命者进行血腥大屠杀。韩秉炀在重庆“11·27”大屠杀时英勇就义,时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