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钧(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江苏海安人。人们敬称其为紫老。1857年3月29日生于江苏海安镇。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中举。先后任行政、矿务、军事、外交等职,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
先生幼年入塾,学业辛勤,喜诗赋,爱绘画,二十二岁(1879)中举。先后于如皋、甘泉、六合、金陵、昭文等县幕任教读十年。1889年开始官场生活,曾任河南镇平、祥符等县知事、铸钱局总办、河北矿务局总办等职。他锐意吏治、善治民生,治事勤恪,在豫省留下清誉。
河南武陟县,滨临黄沁,雨河都挟带大量泥沙。“每一溃决,沙压平地数十里,弥望皆成石田。”韩国钧任武陟县知县期间,善治民生,决心为民除此害。他研究出一种治沙妙法:“令民间翻沙试种。每距三尺,掘一沟。后掘之沙,填入先掘之沟。由前而后,随掘随填,更番叠进。”这种方法,成本小,见效快,不到三个月的工夫,武陟县境的“石田”大都得到改良。
韩国钧办案,既准确又勤快。曾一日判26案,一切就绪已至午夜,还要“策马周巡三十里,翌日视事如故。”
在对外交涉方面,韩国钧坚持原则,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办理道清铁路交涉时,初议地价,主持铁路事宜的英国工程师柯锐密允其:凡购土地,每亩私给5角,合计亩数将给韩国钧4万元。韩国钧迎头痛斥:“韩某非鄙贿者,汝以贿行,浅之乎视余矣。”结果道清铁路地价较昂,韩国钧为国家争得了利益。
1905年,韩国钧辞差赴日本考察农工商诸要政90日,先后参观了帝国大学、工业大学、农科大学等高校,还参观了鹤枝小学和女子师范、聋哑学校等。他认为:“日之兴在教育”、“民智未开,宜等教育普及”。
1908年,慈禧太后召见韩国钧于颐和园,嘉勉道:“汝居官甚好,以后好为国家出力。”
1913年9月6日,北京政府特任韩国钧为江苏民政长。1922年再掌苏政,任江苏省省长。两掌苏政期间,韩国钧积极恢复市面,医治战争创伤,先贷款于柴米各铺,继发贷于布业及各商店,总计20余万元,又与教育司长商议,先恢复初高等学校。韩国钧委托地方土绅,详细调查,兵灾损失计有1500万元。韩力请中央,允拔款180万元。按所查的实际情况,分别赏恤。未二月,市面渐趋恢复,人心安定。
1925年韩国钧辞去本兼各职归里。
退隐后的韩国钧并未恬于颐养。他热心衷于地方的许多新兴事业。他视察了海安电灯厂、通俗教育馆、泰源盐垦公司,并资助创办了泰县端本女校。他从1919年开始,经历10余年,编订皇皇巨著《海陵丛刻》,其主要部分均在第二次卸任后完成。他搜集考订,详征博引,精心编纂,倾注了生命最后的光华。《海安丛刻》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庞杂、涉及各方面知识的地方文史丛书,集宋、元、明、清16家著述,共23种、67册,为后人研究苏北海陵地方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九一八”事变以后,韩国钧一直关注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韩国钧极力主张抗日。当运送在沪抗战中牺牲的空军陈锡纯烈士的灵柩途经海安时,他商请地方各界人士特设公祭,表示哀忱,并以此动员各界民众奋起抗战;当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人给他送来《救国公债委员会决案》时,他立即签字,并捐出一千元,支持抗敌。与此同时,他连连去信,敦促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和税警总团陈泰运,要求他们抗日。
1940年9月中旬,韩国钧出面召集苏北各界知名人士参加海安召开的联合抗日座谈会。随后,又在曲塘召开了“苏北抗战和平会议”,韩国钧、李明扬主持了会议。此后,韩国钧为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动员各界民众团结抗日,扩充地方武装,做了大量工作。
1941年初,紫老携家人,避居徐庄。1941年,紫老身陷日伪而坚贞不屈,严词痛斥敌伪的威逼利诱,拒绝出任伪江苏省省长。敌伪又以移家海安为请,妄图以软化政策欲污紫老清名。紫老厉声答日:“垂死之人,不愿再见海安惨状!”敌伪无可奈何,对紫老施行武装软禁。紫老病焉,终于不起。易箦时,紫老告家人曰:“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
1942年1月23日紫老在忧愤中溘然辞世。
人物事迹
入仕后,因勤政廉洁,勇于任事,不久便成为晚清重臣;辛亥革命后,他顺应历史潮流,先后两次就任江苏省省长及其他要职,成为一名封疆大吏,颇有政声,受人尊敬。1915年,他因不愿卷入剧烈的党争,而愤然辞去安徽巡按使等职时,安徽士绅乡民“焚香跪者满途,穷民顶香者不下两千人,至大街,香案盈市,几乎无家不设”。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