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摄(1877-1918),字赞候,又名调元,温州市瑞安人,光复会会员,陆军中将。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与蔡锷为挚交同学。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先后参加过讨袁战争与 运动。
据《民国瑞安县志》、《清末民初官绅名录》和日本的《现代支那人名鉴》等史籍记载:林摄(1877—1919年),字赞候,书名调元,出生于瑞安大沙堤的书香门第,系清代瑞安著名画家林纯贤之后代,其兄调梅精通数理和天文学,1896年,曾被孙诒让聘为瑞安学计馆(瑞安中学前身)总教习。林摄青少年时聪明好学,颇有抱负,且关心国事,目睹当时清廷之腐败与列强蚕食我边疆领土之罪恶,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意识。光绪廿六年(1900年),他从学计馆毕业后进入上海公学,因成绩优异,于光绪廿八年(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成城学校专修日语。后又进入仙台第二师团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步兵科,与蔡锷、李烈钧、蒋百里等人成为同窗好友,并结盟立誓,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推翻清王朝的- 统治为己任。1903年10月,沙俄违反《交收东三省条约》,并出兵侵占辽宁。沙俄侵华的野心,引起全国性的抗俄运动,留日学生900余人(温籍学生17人),集合在东京锦辉馆声讨沙俄的侵华暴行。温籍17名留日学生由林摄领衔起草发表《抗俄宣言》,向俄驻日领事馆递交 书,并组织“抗俄铁血会”,欲赴前线,后因日俄战争爆发,此举未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在东京加入光复会,是我市早期的光复会成员之一。从日本回国后,林摄被清廷任命为南京武备学堂监督(校长)兼军事教习。光绪卅一年(1905年)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为了 反清的革命浪潮,推出所谓“预备立宪”的“新政”花招,续派留学生出国深造,以扩充新军。时为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为了扩展自己的实力,资助林摄、蒋百里、张孝准三人赴德国陆军大学留学,并在德国第三军团实习,先后长达四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立了北洋政府,他被委任为陆军军部军衡司司长,主管人事、行政及优抚等军务,领衔陆军少将,后赠中将。
1914年,袁世凯为了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不惜出- 家和民族利益,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其时,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野心已是路人皆知。1915年,袁氏复辟丑剧越演越烈,8月间他授意各省的前清遗老及保皇党人,以筹安会名义几次呈上拥戴书,提出所谓“中国不可共和,只能实行帝制”的谬论,并由其爪牙组织了“乞丐- 团”、“伎 女- 团”、“公民- 团”等,进行五花八门的- 活动。北京顿时掀起一股- 妖风。- 者将- 书直接送立法院,要求顺从民意,实行君主立宪,让袁大总统当皇帝。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接受帝位的申令,改号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准备于1916年(洪宪元年)元旦登基。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先生发表“戳此民贼,以拯吾民”的《讨袁宣言》,号召全体国民为捍卫民主共和而奋斗到底。时身为北洋政府军部总参谋长的蔡锷将军潜离北京,与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成立护国军政府,率先发动了护国战争,各省亦纷纷响应。林摄获知云南起事消息后,也潜离北京直赴云南投身护国运动,他被任为护国军政府参议,并奉命去两广联络反袁志士,策动两广、贵州独立,建立了统一的护国政府军务院。并由他担任出征、动员计划委员会主任,随军作战。护国军节节胜利,袁军溃不成军。其他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民凯见大势已去,被迫取消帝制,最后在全国人民反对的声浪中一命呜呼。
护国战争结束,北洋政府重组后,林摄重返北京就职。其时,段祺瑞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居”,任北洋政府总理,独揽大权,排斥异己,拒绝孙中山先生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政治。林摄因参加过讨袁斗争,又支持孙中山的 运动而为段氏所忌,被削去军职,贬任绥远塞北税务总督。由于军务、政务劳累过度、水土不服,且忧愤致疾,民国八年(1919年),林摄卒于任上,这位风华正茂、功绩卓著的将星竟殒落在塞北寒土,时年只有四十一岁。灵柩由其副官许绥之(瑞安水心街人,后为台湾桃园县图书馆馆长,于1965年逝世)护送回乡。灵柩在北京停留时,北洋政府派蒋百里(我国近代著名军事家)前去吊唁,并代表北洋国民政府追赠他为中将。棺椁抵达故里时,瑞安各界人士三百多人前去东门轮船埠头接丧,并由瑞安县国民政府县长沈严主持,为他举行公葬仪式。瑞安社会贤达项骧、许寿楣、洪彦远、池志澂、胡榕村等人均为他撰写了哀挽词(见附录)。后葬于东郊周岙村,送葬队伍逾千人。葬礼十分隆重,至今瑞安尚有“林大老搬丧”之传闻。
林摄生前在南京讲武堂和民国政府军部工作时,著有较多的军事专著。但历经沧桑,大部分已流失无遗,唯温州图书馆尚珍存有他在民国四年(1915年)的军事著述《军政要义》上下二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