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 > 阳谷县人物

刘琰


[][公元1651年-1711年]

刘琰(1651——1711),字,号介庵,又称黄山先生。

清顺治八年(1651),刘琰出生在阳谷县城东八里营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七八岁时,他父亲去世了,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刘琰幼即好学,爱读爱听古代圣贤的故事,暗中立定志向,要以他们为榜样。读起书来,有时废寝忘食,晚上点不起灯,常常就着火香照明来读书,赶上好月亮天,就映着月光来读,即使是三九严冬,冻得手脚皲裂也不间断。

康熙九年(1670),刘琰二十岁时参加童生试,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三关。在考场上,刘琰很快就完成了应作的七篇时文,时辰才是申未之交(下午0 左右)。主持考试的提学感到很惊讶,一看他的文章,却发现老到浑成,就像是在预先构思好的一样,便问他能更成否,刘琰于是又作了两篇。因此在这场考试中刘琰被取为第一名。第二年科试刘琰又首先被录为廪膳生员,月给银四两。提学称许他为仙才,刘琰文名也越来越传开,以至附近很多人来向他请教学业。刘琰也离家到东平、肥城一带设帐,授徒达数百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刘琰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典试官周清原阅刘琰考卷,大加赞赏,至有“如获拱璧”之语。第二年春,周清原以学政案临沂水岁试,曾邀请刘琰入幕。康熙三十年(1691),刘琰考中辛未科进士。考后刘琰去拜见房师许逊斋,许说:“按你的文章应名列第一,可惜非我力所能及不得荐为首选,但文章如金玉自有定评,不必因为不能抡元而憾恨。”在接下来的朝考中刘琰被选拔到翰林院,授为清书庶吉士;三年考满,再授翰林院检讨。不久又被选任三朝国史纂修官。书成后,皇帝赐给蟒服一套,作为奖励。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会试,刘琰任同考官,对私相请托概加拒绝,认真阅卷,客观公正地评选和推荐。即使没被推荐的卷子,也都有予批阅,考生们都敬佩他是文章知己,纷纷以弟子礼晋见请求指导。结果张榜公布出来,经他推选而取中的人都是士林有名的人物。当时舆论评价主持公道者,一致认为刘琰应是第一人,以至海内有“四君子”之称,刘琰列居其一。这一年十月,康熙皇帝为孝惠章皇太后庆贺六十岁大寿,亲自撰写《万寿无疆赋》书写到围屏上进献给皇太后,同时又命朝臣中文学侍从也都撰写一篇同样的贺文。当时遵命作赋的有四十九人,刘琰所作被评为第一,康熙皇帝很满意,亲赐诗绫作奖励。这时恰巧赶上江宁府知府一职告缺,康熙意思想派刘琰去,便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李光地是辛未科主考之一,算是刘琰的老师。李光地向皇帝奏道:“江宁江苏省会所在,深受六朝馀习影响,风俗骄纵,民情薄恶。有才干无操守的不可任,有操守无才干的也不可任,刘琰才守兼优,我对他早就了解,他正是江宁知府的恰当人选。”于是传旨在畅春苑召见刘琰,即刻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刘琰接受了江宁知府的任命,随即带一名年轻仆从上路,昼夜兼程,很快就到了江宁地界,也不向官府招呼,就在江宁府属各县先走了个遍,对当地习俗民情和官吏好坏作了大体了解。地方上派出迎接的吏役远迎到几百里以外,仍然不见新任知府的踪影,而新太守却已经在境内有两个月了。刘琰上任伊始,就遍发告示给各属县,褒扬善良,对虽有作恶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准许悔过自新,再犯加倍惩处。那些- 受贿分子和地痞恶棍为害人民的家伙,闻风都纷纷逃避。

当时江宁府时兴一种旧礼,市面上百业各行都对官府有献金和礼物供应,如绸缎机房每天应贡样缎一联,一年下来就是三百六十联,其他各行也都仿此办理,刘琰上任后,规定各属应分火耗、旧规礼皆一毫不受,各县供给一概革除。江宁府所辖的龙江关是进出南京的门户,明朝时曾在此设户部钞关,专理粟帛杂用等税。清朝则由江宁督理织造兼督理龙江关税务,有携带绸缎过关的一旦被查出就要受罚。负责把守检查的拦卒借机作奸,即使是出入携带日用品,也任意0 0 银两。前任知府也知道其中弊情,多次下令禁革,但情况依然如故,似牢不可破。刘琰则采取允许百姓告状的办法,每个城门出处都放置屋瓦十片,用盖有官印的纸封好,如有受欺者到此即可击瓦而去,守卫城门的吏役据以上报,就立即将作奸拦卒拿问,这样才使龙江关积弊得以杜绝。江宁百姓一致称颂新知府,亲切地称他为“击瓦太守”,商民感戴他,供奉他为财神,甚至在他离去后这种习俗还传到了其他地方。

另外,每逢初一、十五,刘琰就定期宣讲皇帝谕旨,反复详细解说,使一般老百姓都能了解,还留心听理诉讼,及时揭露隐伏的坏人坏事,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以至江苏全省都传颂说江宁又出了个龙图包老。在处理完政事公务后,刘琰还爱到书院与学子们讲论学问,当面为他们批改文章评说优劣。后来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刘岩(大山)和黄越(际飞)等名士,就都是当年经刘琰将拔的人物。时间仅仅两年,江宁就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风俗为之一变的新局面,这些情况都被反映到了朝廷和皇帝那里。

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有几个省的学政出了空缺,主管部门两次草拟初步人选,都不大合乎皇帝的心意,康熙亲自写了刘琰的名字交给吏部,吏部拟派广西,康熙又亲笔勾换为江西。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正月,康熙皇帝第四次巡幸江南,二月到达南京,刘琰接驾,随至皇帝寓所入见。康熙向刘琰询问地方利弊,刘琰一一奏对。之后,皇帝又和刘琰讲论儒经要领,刘琰奏说:“圣学当上对天心,下通民志,其功在克己慎独,其要在亲贤远佞。”皇帝命侍从拿纸笔来,让刘琰写下这几句话,刘琰便恭恭敬敬地写了三句纲领性的话呈上,康熙很满意,也乘兴写了朱熹的《窗铭》“言思毖,动思踬,过思弃。端尔躬,正尔容,一尔衷”赐给刘琰。另外又赐冠袍各一,极尽宠幸。有一次皇帝还亲自驾临江宁府署,君臣之间曾有这样两句问答——康熙问:“江宁年成这样丰裕,不知爱卿也跟着富起来了没有?”刘琰答道:“臣惟有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而已。”康熙离开南京时,又命刘琰随驾至苏州,与别人一同召见,交谈了很长时间,然后留下吃饭。回程到镇江金山寺时,又一次召见,命刘琰即赴江西新任,不必再等候送驾。刘琰跪请皇帝训示,康熙送给他两句话:“拔真才,做好官。”并特赐刘琰座位,还专门给刘琰写了一道“凡学政所宜为者,不许地方掣肘”的敕书,刘琰谢恩而出。

刘琰告别江宁那天,道路上拥满了送别的人群,有拉着车不让走表示挽留的有设宴饯送的,从早到晚,轿马都难得前行一步。只好又回到公馆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刘琰便自己骑了个马去长江岸边上船。等船开时,两岸鼓乐声和相送流泪不忍告别的,声音混杂,几十里地络绎不绝,准备乘船相送的有数百人。刘琰深受感动,即景赋诗三章,并再次坚决谢绝大家的盛情相送。

刘琰到江西学政任后,不忘康熙的殷殷嘱托,以兴利除弊、选拔真才为宗旨。按例行职责,首先对所属各府州县文武生童进行考试,一概出于公心,谨慎从事,丝毫不敢苟且马虎;每出一题,都要自己先写一篇程文作为示范。无论是在开考前对诸生训勉还是阅卷评定之后,都要讲明儒经宗旨所在,教育士子要以注重品德、崇尚操行为先。严格杜绝私相请托,对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样拔取,江西士子都称颂刘琰是“铁面冰心”。江西士林风习也为之一变,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凡是被刘琰所选取的人才,老百姓都交口称赞,就连农夫牧童、妇人女子都称道是真秀才。在考试到饶州(今鄱阳)的时候,发现州府所取参加院试的名额每县才不过数十人,不但人数少,所作文章也不足观。刘琰就发布告示,凡县考应试童生有名在案的都可准备参加这次院试,不受原来所取名额限制,考试时间另行通知。任提调官的当地州官对刘琰的做法提出指责和非难,刘琰取出皇帝的敕书,说道:“朝廷赐给我这个敕书,不是光做样子好看,是要派我来选拔真才,以为国家准备有用之人。你难道是想和朝廷使者对抗吗?”气愤之下就要对他弹劾,因同僚们恳切求情才作罢。最终还是照刘琰的方案,凡县案有名的都参加复考,结果真才倍出,没有因贤才未被录用而出现遗憾。岁试一遍完毕,刘琰去谒见巡抚张志栋,张欢然迎入并三致拜礼,刘琰表示不敢当,张说:“公一尘不染,为朝廷拔取真才,应当向你致拜;您为江西培植文风,我作为一省巡抚,有风俗教化的责任,又应当向您致拜;我老家是山东昌邑,您是山东阳谷,咱们两个是老乡,您帮了我的忙,我这算又沾了老乡的光,这是第三层向您致拜的理由。”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李基和继任巡抚,对刘琰更加敬礼。两人相见之时,李握住刘琰的手说道:“过去同在翰林院时,只知道您文章有名,现在才知道您文章和政事都是同样出色,真正可称得上是表里一致的君子啊!”于是向全省发出公文,号召下属十三府官员都以刘琰为榜样。遇到有关大政,一定要请刘琰商酌后才去施行,刘琰有什么意见也诚恳地直言相告。

学政三年任内第一年进行岁考,第二年科捞。按照当时规定,岁科考试所录取生童都要造具清册,解送礼部,岁科考一等生正场卷也要咨送礼部磨勘,如复查发现错谬和作弊情事,除罚处生员外,严重的以至学政也被罚俸议处。刘琰将岁试册文报部以后,礼部主管多次索要规礼,刘琰不予置理,当事者便以册文字画错讹为由,拟议对刘琰降一级处罚。时当康熙四十四年春皇帝第五次南巡到江南,处理到这件事,便问两江总督阿山:“刘琰为官怎么样?”阿山回奏说:“刘琰居官清正,两江第一。”康熙又问江西巡抚李基和,李回奏道;“刘琰主持考试,不论是对文武童生的院试,还是考定文武生员等次的岁科试,都一毫不苟,实在是真正清官。”皇帝因此特旨对刘琰免议。刘琰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越发严格要求自己,坚守高洁的情操,以此作为对朝廷的报答。而忌恨刘琰的小人也不甘就此罢休,越发想找机会来中伤他。这时有人以刘琰清正高洁、坚持操守为他向礼部辩说,但当事者却回答道:“刘公的清操,我们也有耳闻。但规礼是天下各地都如此,怎么就单单他江西不兴?退一步说,即使江西不送规礼,难道连写一封信打个招呼都不能吗?当时假若肯稍为照应,部议也不会提出来啊!”这话传给刘琰,刘琰依然置之不理,只仗自己一腔刚方之气、严正之操,终究不写一个字给礼部。等到科试册文报部,当事者又以字画错讹的同样因由拟议对刘琰罚处。这时正值康熙皇帝幸驻新建的热河避暑山庄行宫,当事者这次耍了个手段,将对刘琰的议处和其他事杂在一起上奏,康熙皇帝竟然一起允准了奏议,就这样终将刘琰降夺一级。

刘琰接到这个消息,没有表示多么意外,反而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并举出江西前贤陶渊明的例子,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给后人留下《归去来辞》那么好的千古文章,他就是我的榜样啊!于是决心辞官退归故乡。但刘琰虽为官多年,却清正一身,身无长物,囊空如洗,说辞归故乡,千里迢迢,怎么得回?这时巡抚换了郎廷极,郎公尊敬刘琰的清操,慷慨地拿出三百两银子赠给刘琰作路费,原任监政观察韩西崖也赠银一百两,并且对大家说:“学政任满回家竟然没有路费,这在本朝六十年来还是第一次遇见。”众多地方士绅也都纷纷写送别诗赞扬刘琰,表示挽留。刘琰一向喜爱豪饮,便以大半还酒债,剩余的当路费辗转从运河坐船回山东老家,并写有一首有名的《旋辕》诗纪其事,全诗为:“笑别江南返故乡,携来奇物满船装。一轮明月闲中得,两袖清风淡处忙。吴水吴山偿酒债,楚花楚草入诗囊。多情还有河边柳,一带云烟锁夕阳。”旧县志收入此诗,题作《江南学政差竣,载酒一船归,人以为金银,及发始知》。

刘琰回乡在张秋杜门谢客,寄情诗酒,啸傲自豪。京城同僚好友多次给他来信,说当今皇帝好比尧舜再世,您老不可以隐退在野,劝他重新出仕,刘琰概不作答。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清官”、“康熙名臣”的张伯行当时官任兖宁道,公干从运河过张秋,要前去拜访刘琰。刘琰推辞不见,张伯行径直进家,刘琰说:“陋室不堪,所以不敢屈劳您的大驾。”张伯行笑道:“不堪何妨,不堪才正表现出君子的风度!那些居住高堂大厦的,哪里有这种高卓的情趣!”张伯行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每要借给刘琰盘费,让他去京都补官,并且说:“公高卧不出,自己打算倒好,但又对得起天下百姓吗?”刘琰还是坚决辞绝。张伯行后来调任京城,在皇帝休憩闲宴处奏对时,向皇帝推荐刘琰是王佐之才,可与汉唐诸臣相比,把他征召来朝廷,一定会对当朝风俗教化大有补益。康熙皇帝深以为是,正准备大用刘琰之时,而刘琰已经去世了。这年正是康熙五十年(1711),刘琰才六十一岁。给他送葬参加追悼的有千馀人,即使路过不认识他的人也都表示惋惜。张伯行哭得尤其悲哀,说是老天不想让这人兴起啊,不然怎会这么早就从人间夺走介庵先生呢!并且亲自写诗文祭悼,其中有“斗山失韩,洙泗无曾”这样的句子。刘琰死后第二年,阳谷县和张秋都有将他列入乡贤祠,江西、江宁将他列入名宦,江右六君子祀,刘琰在其中之一。

刘琰是一个清官,他一生清介正直、坚守节操。刘琰又是一个文人,是一个诗人、书法家。他丰姿爽秀,天性旷放,气度豁达,富秉文人气质。好临池作草书,开始学习王右军,后来自成一家。人们得到他的片纸只字,都看得很宝重。所著传记词赋高古典雅,在翰林院十年,前后应制诗赋,多次得康熙皇帝赞赏,但并不以为重。平时所写文章,脱稿以后,被人家拿去,也不自留稿底,更不将诗文刊刻示人。所以著作虽多,但得行于世的却甚少。状元出身、官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的韩菼曾称许刘琰是“文章冠十五国之先,人望在数千载之上”。刘琰的为人为文足以名世,只因他性不狎世,一味强项,无视官场规则,身处政以贿成的封建官场,终于自己退离官场,而他又雅不好名,遂渐被湮没,但在阳谷家乡却流传着他的口碑遗闻,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刘琰墓在县城东八里营村西,现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姓名人堂
刘琰相关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65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11年)去世的名人:
阳谷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阳谷县


下一名人:吴铠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