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武义大夫刘光国
在岳西县中关镇秋千村,有一个30户的村落,村后有一山包,酷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因而这个大屋便称为凤形。200多年前,在这个大屋里,诞生了一位名闻遐迩的传奇人物——清朝武义大夫刘光国。善人后代要光国刘光国,字建侯,别号皖塘。刘氏集广堂人。祖父刘文恺是半耕半读的农民,为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只要是邻居有什么困难,他都援手相助;只要是他家有的东西,不管什么人都可以相借。至于怜孤济寡,修桥补路,也不知做了多少,因而乡亲们都叫他大善人。
由于刘光国的传奇人生,坊间便衍出一个神奇的故事,为刘光国增彩填色。这里就不赘述。刘光国在其祖父刘文恺死后第二年出生。其父想到刘家几代善良忠实,养儿有为,乃是根本。几经思考,断然给孩子起名“光国”,以寄托“光耀国威”之意。少年光国习文武刘光国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异于常人。他15岁时就身高6尺,长着大大的眼睛,宽肩膀,粗胳膊,魁梧有力。同龄的孩子怕他三分。刘光国特别喜欢练武,凤形大屋前有一个200来斤的石柱,他每天都要用手举上七八遍。河东面有一个大田,面积约5亩,刘光国每天早晨都要绕着这块大田跑步,并用竹子做成弓箭到大田里练习射箭。后来,那块大田就被人称为“箭长大田”。秋千村黄树组太平石桥的桥石,每块重数百斤,刘光国8岁时仅换肩三次就将桥石从山上扛至桥墩,当地地名至今仍叫“三肩岭”。
刘光国在习武的同时,还刻苦学习文史知识。他非常聪明,读书过目成诵。私塾先生所教的《四书》《五经》,他不仅能倒背如流,还能融会贯通。私塾先生指导刘光国练习古简行书。两年下来,刘光国就已经笔走龙蛇,远远超过了他的指导老师。私塾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诲人不倦、非常有正义感的秀才,他在教授刘光国古文知识的同时,还经常给刘光国讲岳飞、文天祥等被后人称颂的民族英雄的故事。刘光国听得津津有味,他心里十分崇敬那些不畏- 、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
刘光国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养下,学习进步很快,开始走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的道路。令刘家感到非常称心的是,刘光国在科举考试中一帆风顺,雍正十一年(1733),十九岁的刘光国通过童试,考取了秀才。乾隆元年(1736),22岁的刘光国在安庆府通过府试,秋闱及第,因考中举人而名传桑梓。定国安邦显宗亲刘光国中举以后,被安排到浙江杭州府衙门就职。当时沿海多受日本倭寇侵扰,浙江巡抚看到刘光国身材高大,武艺出类拔萃,于乾隆八年(1743)选调刘光国参加围剿倭寇的战斗。刘光国巧用皮箱装马蜂窝放在倭寇侵扰的必经之地。倭寇看见后,弄不清是什么东西,便开枪射击。皮箱被射穿后,马蜂群从皮箱里钻出来,把一群倭寇蛰得面青眼肿。第二次,刘光国又用皮箱装 放在倭寇要来的路上,倭寇被炸得血肉横飞。由于刘光国多次出奇计打击倭寇,使倭寇的侵扰行动大为收敛,浙江沿海社会逐渐安定,刘光国也因此威慑海陬,先后晋升浙江右营中军守府、四川重庆左营副总府。
乾隆二十三年(1758),刘光国调任西宁镇标中军兼左营副总府,负责新疆地区边防事务。刘光国领兵在新疆驻扎期间,率部东征西剿,屡立战功。乾隆二十五年(1760),回族首领迈拉木惑众叛乱。刘光国率部于伯什克勤奋勇进剿。叛军坚守城内,顽强抵抗,刘光国奋力攻打,攻下城池,迈拉木突围逃跑。刘光国率部连续追击六天六夜,将迈拉木擒住斩首。当年八月,刘光国奉诏在叶城平息另一次叛乱,并将叛军首领斩杀。刘光国在新疆的戈壁征途中,行动数千里,裹粮负水,披星戴月,身先开道,临阵破敌,为乾隆盛世时期西北边境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