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道良,1893年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北盛区蕉溪乡。叔父是同盟会会员,幼时他就读于叔父开办的卓然小学,受到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听到武昌首义、长沙响应的消息后,17岁的彭道良便投笔从戎,到一所工兵学校学习。1916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相识,引为知己同道,相互激励。他自己说过︰“我在一师能有所长进,全赖良师益友的帮助。”1918年,毛泽东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彭道良便积极报名参加,并成为骨干会员。
师范毕业后,彭道良回乡担任蕉溪高小校长,大力开展教育改革,聘请进步教师,得到师生们的拥护,却也遭到劣绅们的反对,被挤出学校,到社港新安小学任教。1926年农民运动兴起后,彭道良积极参加工作,担任了区农协委员长,带领农民向封建开战,减租退押,清算恶霸,救济贫民,促进了农民斗争的开展。
长沙马日事变以后,共产党人被-被抓捕,-笼罩浏阳上空,彭道良却进一步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他找到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坚决要求加入共产党,同反动派斗争到底。潘心源紧握他的双手说︰“党正需要你这样的好同志!”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诗句赞扬他的革命精神。
彭德怀率红三军团攻打长沙时,彭道良组织全区赤卫队上阵配合。红一方面军在浏阳组建之后,革命形势大发展,他调到县苏维埃政府任文化委员,兼列宁学校校长。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苏维埃教育工作,并实行免费教育,使浏阳工农兵教育事业得到一定的发展。1932年他任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文化部副部长、机关报《战斗周报》总,努力促进苏区的文化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他拟订了苏区文化工作具体实施细则,规定教育的宗旨是培育革命人才,反对帝国主义的基督教育、国民党及党化教育和复古倒退的私塾教育;教材内容要适合不同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要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讲话通俗化;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大力兴办学校,创办赤色初小、列宁高小、初中和妇女职业学校,扩大入学面,发展教育事业。这些细则规定,有力地促进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由修水迁往万载小源后,创建了红旗出版社,先后出版10多种报刊,扩大宣传动员群众。《战斗周报》总彭道良昼夜忙碌,报纸,并把周刊改为三日刊,发挥政府机关报的战斗作用。长期艰苦的工作,使他体质变差,感染疟疾,但他带病坚持工作。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他被敌机炸伤腰部,战伤加剧肺病,终于不治,牺牲于万载红军医院。
来源:中华英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