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丽,1964年5月28日出生于河南西峡,新发 研究专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1964年5月28日,石正丽出生于河南西峡。
1983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获得遗传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1987年9月—1990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7月—1993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1993年7月—1998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6年10月—2000年5月,就读于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1998年7月—2000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分子 研究室主任。
2000年10月—2006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研究员。
2006年2月—5月,在澳大利亚动物健康研究室做高级访问学者;9月—10月,在法国里昂P4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2007年1月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研究员。
2011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武汉 研究所郑店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主任。
2014年起,连续五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免疫与微生物学)。
2019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石正丽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分子流行病学、 的分离和鉴定、 的起源和进化、 的检测技术、 跨种感染机理、动物源新发 的病原学和蝙蝠抗 机制等。其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分离和鉴定2019肺炎的病原为一株新型冠状 (COVID-19virus),该 利用SARS 的同源受体ACE2入侵细胞,与中菊头蝠来源的一株冠状 为96.2%核苷酸相似;②、鉴定一株造成2016—2017仔猪腹泻的新型冠状 来源于蝙蝠;③、证明菊头蝠是SARS冠状 自然宿主;④、发现多种蝙蝠新 ,包括丝状 、副粘 、腺 等 科的成员等。
截至2021年2月,石正丽已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等中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0余篇,论文被他引6000多次,单篇他引次数4000余次,合编专著6部。其主要学术论文有《茶毛虫核型多角体 的血清学特性》《用ELISA检测人血清中茶毛虫核型多角体 》《灰茶尺蛾核型多角体 某些生化特性的研究》《中国对虾一种球状 的分离提纯及其核酸蛋白特性的研究》《中国对虾两种球状 的免疫检测》《两种 侵染中国对虾后细胞超微病理学变化与免疫标记》《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中国对虾杆状 基因克隆及探针制备与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 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用简并寡核苷酸探针筛选对虾白斑综合征 DNA多聚酶基因片段》《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 在虾体内感染过程》《养虾水体环境因子变化与对虾 病之间的关系》《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 同源性比较的研究》等。
截至2021年2月,石正丽已主持和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各类科学研究项目5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