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物理化学与材料化学家,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4日17时40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2岁。
王荣顺同志1934年9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市。1941年8月至1953年7月,先后在江苏省金坛市前时干小学、拱极小学、华罗庚中学、辽宁省开原县中学读书。1953年8月至1957年7月在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1957年8月留校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1964年7月至1966年3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2月至1984年12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副主任。1985年7月晋升为教授。1985年1月至1986年10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务长。1986年11月至1992年11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1989年、1990年、1992年,分别三次在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1992年12月至1998年11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12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首批荣誉教授。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学部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顾问,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曾担任《分子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应用化学》和《功能材料》杂志编委。
王荣顺同志从教59载,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他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承担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量子力学、线性代数和群论方法、配位场理论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他授课思路清晰,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深受师生的欢迎和好评。他编著的《物质结构》获得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结构化学》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全国高师院校通用教材,并获得吉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他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王荣顺同志治学严谨、成果卓著。他对科研方向的选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重视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应用量子化学、富勒烯化学和功能材料化学等不同领域均取得卓越成就。由他带领的科研团队长期开展基于磷酸亚铁锂的动力电池研究,在提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转化,获批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使我国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他多次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6项。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等13项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
王荣顺同志为东北师范大学的振兴作出重大贡献,推动了国家高等师范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他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家的胆识和睿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东北师范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在他的精心谋划、领导和组织筹备下,东北师范大学于1995年9月在国内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树立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承“长白山之路”光荣传统的主要倡导者,开启了东北师范大学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彰显办学特色的新篇章,为高等师范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设计和推动教育教学“优师工程”、科研“攀登工程”,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革发展高师教育,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方面做出示范性、引领性探索。受国家委托,他先后组织对全国20余所高校的更名、合并和升格进行评审,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全国师范院校的合理布局与战略发展,为我国师范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王荣顺同志离开学校领导岗位后仍积极关心学校建设和国内师范教育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鼓励青年学生成长,他个人捐款50万元设立王荣顺奖助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子。
王荣顺同志深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他一生忠于党,热爱人民,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品行高尚,求真务实,宽以待人,正直廉洁,乐于奉献。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忠于事业、执著付出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励精图治的求实精神,不懈探索、教书育人的师道精神,这些精神必将永远为东师人所铭记,激励东师人锐意进取,发奋图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王荣顺同志的一生,是为科教事业追求真理、执著付出、成就卓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一生。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教育、科学界的重大损失,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