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人物

赵绍琴


[公元1918年-2001年,著名中医学家]

赵绍琴,男,汉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月30日凌晨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赵绍琴教授于1918年12月4日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其父文魁公曾于清代末任太医院院使(正院长),学验俱丰,名著京师。赵绍琴教授自幼随父学医,尽得家传。1934年毕业于北京育英中学。同年,考入国医专科学校学习中医。1939年考取行医执照,继承父业,悬壶北京。后为提高深造,又先后从学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三先生,数年之间,尽得三家真传。遂集家学与诸名师妙术于一身,以三代御医之后名于京师。1950年,赵绍琴教授参加卫生部举办的第一期中医进修班,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医学知识。并先后在中直第一联合门诊部、北城工人医院实习进修西医内科。1956年起,先后受聘于北京市卫生局在职西医学习中医讲习会、十八半截汇通中医学校和北京中医学院任中医教师,讲授中医儿科学、本草学等课程。1958年后,长期在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负责中医内科临床与教学。1975年调任《中医杂志》。1977年赵绍琴教授出任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温病教研室主任,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培养中医温病专业硕士研究生20余名。

赵绍琴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为培养中医人才呕心沥血,为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尽心竭力。作为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对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如"在卫汗之"并非发汗解表、温病大热之时不可早用过用寒凉、透热转气法适用于温病各个阶段、湿热病辨治中常见的四种误治及其救治方法等。其所提出的温病卫分阶段不可言表,不可发汗解表,只可辛凉清解的观点被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温病学》采纳,纠正了长期以来把辛凉解表作为温病卫分证基本治法的传统观点。

赵绍琴教授得家传之秘,又经长期临床验证,于中医脉理有独到体会,所著《文魁脉学》,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和诊脉四部(浮、中、按、沉),并详细辨析相兼脉象及其主病840余条,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80年代初,受国家科委之托,赵绍琴教授参与全国协作科研项目实用脉象仪的研制工作,在项目组中任中医顾问,为京、津、沪三地的电子仪器、流体力学、传感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讲授中医脉学的特点和机理,为中医脉诊的现代化出谋划策。

70年代以来,赵绍琴教授致力于慢性肾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把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运用于慢性肾病的临床辨治,以凉血化瘀为0,配合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进行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在长期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赵绍琴教授率先提出慢性肾病应从血分论治、慢性肾病非单纯肾虚、慢性肾病忌食高蛋白、慢性肾病宜运动锻炼、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逆转等一系列新观点,受到中医学术界同仁的瞩目,以著名肾病专家享誉海内外。

赵绍琴教授从医60余年,以辨证准确、用药精炼、疗效显著闻名于世。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盛赞其为"平正清灵一名医"。赵绍琴教授医技精湛,医德高尚,心怀仁慈,志在普救生灵。凡有病痛来求治者,不问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常有疑难大证,多方医治未效者,辗转前来求医,经先生精心诊疗,多能应手而效。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赵绍琴教授为全国首批带徒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先生以培养后学为己任,以高龄之年,不辞劳苦,不避寒暑,亲自临床带教,并口授心传,把一生积累下来的宝贵学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的后代及弟子,使其独到的学术经验后继有人。1982年以来,赵绍琴教授先后多次应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并为国际友人会诊,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医学同仁的热烈欢迎,为中外医学交流和中医药学在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赵绍琴教授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有独到见解的高水平医学论文数十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等多部学术专著,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医学财富,而且也在现代中医学发展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赵绍琴教授的一生,以他的高尚人品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医术受到中医界学者的推崇和爱戴。他的逝世是中医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他做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赵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
北京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北京市


下一名人:齐钟彦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