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桁梁(1922~1984年),吉安县固江镇鱼山村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湖南零陵中学副校长,湖南道县一中校长兼中共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政协委员,道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3年出席全国“为人师表”表彰大会。他在教育事业上付出精力,获得了成果。特别在道县一中期间,成绩卓著。
道县一中是所具有六十年历史的老中学。“文革”前,这里曾面向阳花本地区四个县招生,师资、设备都比较好。“文革”期间,教师被赶下乡,设备荡然无存。
1978年9月,在恢复高考招生的第二年,校内外都有一个心愿:多考上几个大学生,多出几个尖子,把牌子重新亮出来,以为这样才能恢复原来的声誉。教师、家长都要求办“尖子班”、“炎箭班”。可朱桁认为,普通中学的任务是肩挑两付重担。如果眼光只盯着高一级学校,而忘记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因此他反对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大面积留级、分快慢班、集中骨干教师抓“尖子班”、甩掉“一大片”的作法。通过向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宣传、说理、教育,他的意见得到了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他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狠抓“双基”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理想、前途的思想教育,复校三年,培养了923名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大学、中专的428人,占毕业生数的46.3%,没有升学的495位毕业生,也在德、智、体各方面达到合格的水平,走上了工农业各个岗位,有的还取得了优异成绩。有一位姓李的高中毕业生,把知识献给农村,研制成功沼气液化气自控炉,获得湖南省1979年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身为学校领导的朱桁梁,在教师面前,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事事是楷模。他的行为准则是:“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领导首先要做到。”他在十年浩劫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皮肉之苦,一个儿子被逼死,一个女儿被逼疯,但他没有被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所压垮,仍不屈不挠以办教育为自己的神圣事业。年届60,仍坚持每天与学生一起做早操;布置学生搞卫生,他亲自带领教师把学校内的厕所冲洗刮净。他“爱生如子”。有个学生父母双亡,冬天没有棉衣御寒,便送了两套衣服给他,那个学生感激涕零地说:“我没有父母,朱校长就是我的亲人。”人经常涂学生食堂、宿舍,关心他们吃好、睡好;他还同食堂工友、打钟校工、图书管理员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他常说:“我们不是一般工作关系,我们是志同道合一起为党、为社会主义祖国办教育。”他把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团结得象一台机器,每个齿轮都协调地支转。从而使学校工作既有秩序,又有效率,成为湖南省教育界一面旗帜。
1984年4月,他积劳成疾,病逝长沙。道县人民把他安葬在道县一中的校园内,以表对这位献身教育事业的老校长的纪念和崇敬。(来源<<吉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