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照宏,1928年1月生,江苏省无锡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土木工程理学士学位。长期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我校与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合办的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路桥系副主任、主任;同济大学科研处处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社会主要兼职有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第七届常务委员;曾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四、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理事长等职,又曾任中国公路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市政工程委员会委员、上海公路学会顾问等职。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路、铁道、水运》学科评议组成员并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同济大学学报》副主编,《中国公路学报》编委。由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早年从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等的教学工作;1954年后随苏联专家从事业务译员起,开始就道路工程专业中的道路路线、路面、桥涵水文等学科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年代从事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表有《路面损坏现象极限状态的研究》、《柔性路面设计新方案的基本原则》等论文,在路面力学计算方面在理论上进行完善外,并通过电算获得实用结果,使我校路面理论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78年起,会同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组织全国40余单位参加,开展了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理论、方法和参数的研究,为技术负责人之一。1986年该研究成果经交通部评审通过,认为其理论研究成果已接近同类项目的国际水平,在设计参数方面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成果和建议值,填补了国家空白。1987年获校科研成果一等奖,交通部部级二等奖。交通部已根据该成果颁布了部标准《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建设部根据该成果颁布了国家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1986年起从事公路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研究,其成果“公路路线微机辅助设计系统”于1990年通过专家评审,认为该软件在系统化、结构化、人机交互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软件系统已在30余个设计单位推广应用,并指导一批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从事路线设计和交通工程领域中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研究。
在担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期间,筹备与成立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二届和三届成员期间,为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贡献。在我国“公路、铁道、水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公路、城市道路和机场工程”博士点,先后培养了博士后与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1979年、1987年、1992年曾三次赴德国与塔姆施达工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合作展开研究工作。在德国大众汽车厂基金会资助下与德方教授合作完成的“中国道路线形技术指标评价研究”成果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认为在国内属首创,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3年赴澳大利亚、1987年赴比利时、1995年赴加拿大共计三次参加国际道路会议,被吸收为世界道路会议常设委员会(PIARC)成员。
主要专著有:《路面力学计算》,《柔性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道路路线CAD》,《公路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撰写论文4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