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门头沟区人物

康纪元


[公元1911年-1948年]

康纪元

康纪元(1911年—1948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淤白村人,生于淤白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康纪元之父康福林读过私塾,虽以农为业,却也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康家在淤白村是大户人家,自康纪元一代起,已经第五世了,康家祖上有不分爨(意为:灶,烧火煮饭)的祖训,一百多年来始终是一个大家庭。直到1960年村内经济体制变化了,康家才分灶吃饭,各立门户。

康纪元自幼好学,上完私塾之后,又到田庄高小深造。在校长崔显芳的谆谆教导之下,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涯。康纪元离开田庄高小之后,曾被本乡芹峪村人聘为教书先生。1931年,在家庭的支持下,他走出大山,考取了昌平县立师范学校。这一年,东北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关内的青年学生无不义愤填膺,昌平县立师范校园内同样如此。1932年,入学不久的康纪元就参加了学校的“反帝大同盟”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校内外的革命活动。1935年11月24日,康纪元和志同道合的另外2名同志在小汤山镇办起了“新文化书店”。开办书店所需资金完全自筹,康纪元经与妻子商议,变卖了妻子陪嫁的金银首饰,以此作为书店的周转资金。康纪元的妻子安淑梅是雁翅镇大村人,比康纪元小1岁,生于1912年,娘家算得上大村的富裕人家,因看上康纪元的人品,故而没少资助康家,包括对康纪元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小汤山“新文化书店”的开业,实际上是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个秘密联络站的启动,也是中共秘密情报交通联络线上又新增的一个站点。从此,党组织的指示和基层组织的报告都不时通过这里传递转送。除此之外,康纪元还以书店为掩护,积极联络周边的进步知识分子,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并在附近包括今天海淀区的沿山村镇秘密发展组织关系,开展农民运动。

这一期间,康纪元经常行走在宛平北部山区与昌平西北村镇之间,为完成革命工作而来回奔波。昌平西北地区与宛平北部山区包括今天海淀西部沿山地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昌宛联合县的所属区域,这处根据地的建立与我党众多地下工作者所奠定的基础密切相关,康纪元更是功不可没。当时就有人发现,康纪元回到淤白村时总要跑一趟甚至好几趟田庄村,说是要找崔大夫开药。崔大夫就是崔显芳,北平西郊区委的联络员。康纪元的亲属最先看出门道:崔显芳与康纪元的交集不是大夫和病人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校长和学生的关系,而是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工作关系。

1936年至1937年,康纪元在淤白村办起了小学校,利用学校作阵地,宣传抗日救国。他的大女儿康桂琴回忆道:“父亲曾跟我说,抗日救国,建设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能喝牛奶、吃面包、坐汽车、打电话、住高楼大厦,女儿家也不用裹脚扎耳朵眼儿,也能上学识字。”康纪元的二弟康纪禄、三弟康纪阁、妹妹康淑玉、女儿康桂琴等,都先后加入了党组织,投入了地下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北平市委根据北方局的指示,派遣部分地下党员和进步学生到平西参加国民抗日军(红蓝箍)的组建与发展工作。这支游击队组建初期最为短缺的就是枪支,康纪元就带着自家购买的一支枪参加了平西抗日根据地早期的创建工作。

1938年6月,八路军宋时轮邓华所领导的第四纵队从宛平山区跨过永定河,进击昌平、延庆,并大踏步挺进冀东。康纪元奉上级党组织之命为四纵部队行进途中提供情报交通等诸方面的帮助,一直追随部队打到冀东。大部队返回平西后,他也回到宛平山区,参加中共宛平县委的恢复工作,担任中共宛平县委领导下的县自卫总队队长。

1938年12月底,中共冀热察区委在上下清水地区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原来所属的平津唐点线委员会由冀热察区委书记马辉之代管。康纪元接到上级指示,开始发展海淀、昌平一带党的秘密关系,建立秘密联络点。康纪元与海淀区的张志安(又名陆地)、马福生、刘福如、马福璋等人取得了联系,安排他们秘密进入根据地,参加冀热察区委组织的培训班。他还安排昌平师范学校的地下党员及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秘密进入平西根据地,参加根据地相关部门的训练班,学习党的相关政策与工作方法。这些同志学习结业后分别返回原地,按照党组织要求从事秘密工作,接受党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这一批批从敌占区秘密到根据地接受训练的人员,都成为了我党在敌占区埋下的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以后的对敌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晋察冀中央分局社会部决定建立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康纪元被任命为平西妙峰山情报站第一任站长。妙峰山站组建初期,包括专职报务员张云义在内,仅有5名驻站人员,但这5名情报人员都是社会部精心挑选的,具有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康纪元作为宛平当地人,对周边环境熟悉,加之掌握着平津沿线的秘密关系和情报点,实为站长不二人选。康纪元将情报站中枢设在淤白村,不仅仅因他就是本村人,还因为当时淤白村是平西根据地通往北平交通线上的重要站点,昌宛县抗日政权下属的公安局、粮食局、财政局等机构均设在淤白村。从诸多角度看,均便于开展情报交通工作。康纪元在淤白村驻扎之后,在通往敌占区的沿线布下网点,将电台安排在妙峰山西北侧的炭厂村,炭厂村当时是昌宛县佐公署驻地,有一定的武装力量掩护,而淤白村站则经常有任务要负责北平城客人的迎来送往,准备下一部电台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往来于根据地与平津地区之间的人员在情报交通联络站的安排下,尽管一路险象环生,但基本都抵达了目的地。这些同志一路奔波,历经艰险,其食宿休息大多安排在淤白村附近。这里是进入平西根据地的迎客站,也是离开根据地的送行站。对于重要客人,康纪元就安排在自己家中食宿,燕京大学美籍教授班威廉夫妇和英籍导师林迈可夫妇,就都是“康家茅屋”曾接待的客人之一。

妙峰山情报站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开展情报搜集、传送等工作的。白天活动困难,他们就夜间开展工作,为躲避敌人盘查,康纪元有时要翻山越岭走100多里山路,有时走水路蹚冰河,腿被冰碴儿刺破鲜血直流。

1943年,康纪元在执行任务时负伤,秘密回到根据地,在上级机关的安排下隐蔽养伤。因为战争的特殊情况,他没有让情报站的战友知晓,也没有再与情报站联系,导致情报站的战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回忆录中提及康纪元,都认为他当年牺牲了,实际上他当时就被调往平西地委工作了。1946年,康纪元任晋察冀军区第22分区邮政局副局长,后因长期奔波,身上伤口长期未愈,于1948年1月与世长辞,年仅37岁。

中共昌宛县委、县政府在田庄为康纪元同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正式授予其烈士称号。值得加述一笔的是,2001年3月,康纪元烈士的夫人89岁的安淑梅老人去世。康桂琴等亲属为父母并骨时,发现了父亲康纪元的尸骨中那一颗罪恶的子弹头,他们保留下这颗子弹头,以教育子孙后代。

2013年4月,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在淤白村为康纪元烈士立碑。

作者:韩春

康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8年)去世的名人:
门头沟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门头沟区


下一名人:赵永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