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润(1618—1677),字静澜,其父沈三变,沈文刚之孙。沈润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考取举人。次年中进士,授潞安府推官。入清后升任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任典试河南正主考,升浙江宁绍台道参议。在任期间遭遇灾荒,沈润捐俸赈济,救活数万人。著有《越州赈史》。
沈润任职浙江时,适值清廷用兵东南,攻占郑成功抗清义军在舟山的根据地。沈润参加了这一战役,事后- 得到大批赏银,并奉旨在青阳河北岸辟地30亩,建起规制宏敞、气象雄伟的观察府第,即所谓“道台府”。整个道台府分三进二处,雕梁画栋。大门上悬顺治帝御书“观察第”鎏金大匾。后辟花园,遍植花木。另有瞻宁居、草厅、敬棠乐群、书斋及私塾等建筑。现部分建筑保存完好。
后沈润辞官家居,与世无争。每当寒食节或十月一,他都祭祀附近那些无主的孤坟,又在孤坟四周各留出一尺宽的空地。他孝顺父母,被视为典范。继母刘氏病故后,他回家奔丧,十分悲痛。许多人不知死去的是他的继母。沈润对弟弟十分友爱。他做秀才的时候,家里还没有多少财产,三兄弟只好分家各糊其口。后来,沈润仕途腾达,所购置的田产、房舍及奴仆必让弟弟们先取。其二弟沈澄生病。他焚香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弟弟快快痊愈。后来,听说人肉可以治疗弟弟的病,便瞒着家人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让弟弟吃。当时的文化名人高坛写了一篇《割股辨》,对沈润此举给予高度评价。沈澄没儿子。他死后,沈润把自己的次子沈凝祥过继给沈澄为嗣子,使弟弟香火有继。沈润的事迹被载入《山东通志》和《济南府志》,政绩被载入《平心录》,其名字也被刻在县城的四牌坊上。
沈润娶妻王氏,系附近苏李村(今属周村区王村镇)人。苏李村王家为明清淄川著名望族,短短数十年间曾出过四名进士及举人、秀才多人。王氏的父亲王所须就是一名举人,曾任应州(今山西应县)知州。王所须的儿子王昌荫,即蒲松龄《聊斋志异·鬼哭》中的“王学使七襄”为明朝进士;王鼎荫为清朝进士;另一个儿子王新荫为清朝武进士。王氏之妹为西铺村毕际有的原配妻子。王氏为沈润生了两个儿子,即沈天祥与沈凝祥。
蒲松龄与沈润一家交谊深厚。有专家考证,蒲松龄曾在沈府做塾师,教授沈润的孙辈;同时代沈润作一些应酬性文字。康熙三年(1664),与沈润同年考中举人的翟文贲(博山西河人,今属淄川区)父母合葬,由蒲松龄捉刀作《代沈静老祭翟夫人文》。康熙十五年,沈润募捐重修淄西名胜玉溪庵(即今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商家镇地铺村普云寺)。工未竣而沈润即逝。康熙三十一年,蒲松龄再次捉刀代毕际有撰《重修玉溪庵碑记》,对沈润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