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航(1918-1992)
字静航、步宇、驭澜,号东平湖泛舟人,男,汉族,沙河站镇前河涯村人。1937年前,在家乡小学、中学读书,后辍学在家务农、学木工,拜邻村小杨庄知名一方的书法家张昭元(瀚亭)先生为师,立志学习书法。他天资聪颖,习字刻苦,买不起纸笔,就在杨树叶、麻籽叶上练字,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字。
1945年,吴澄航在本村任文教委员,1948年冬,到东平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县教师训练班学习。建国初期,先后被调到六区、县民政科工作,公务之余,仍临池不辍。1956年4月,参加山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哲学辅导员训练班,3个月后回县,任东平王台中学副校长。期间曾为东平县烈士陵园书碑5幢,汉隶、魏碑、楷书诸体皆备。1958年,调县民政局任副局长兼县钢铁指挥部采矿科科长,配合省钻探队走遍东平山山水水,对所见碑刻文字进行临摹、研究。1960年,东平县并入平阴县,他任文化馆长兼县志办公室副主任,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登记、照相、立档,对书画作品进行品评分级。1963年,抽调到泰安地区搞展览,书写版面前言,被誉为“东平一枝笔”。1964年,参加泰安地区文物普查和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
文革 初,受批判。为保存新编《东平县志》草稿,他将《东平革命斗争史》(草稿)贴身扎在腰间,使这一宝贵资料幸存下来。1973年,东平县文化馆办毛主席敬仰馆,他虽未落实政策,但他的书法派上了用场,写版面、前言、结束语、毛主席语录、废寝忘食。曾复写《四体字典》《草诀歌》数本送人。1975年,《张迁碑简介》一文,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对汉隶珍品《张迁碑》结体方严高古、用笔以方为主,朴茂中有雄厚之气的特点,有独到见解。他的书法师古而不泥于古,博采众长,取法雄健古朴,揉以魏碑的端庄方整。疏密相间,妙趣横生,别具一格。
1978年退休,1986年落实政策,改为离休。古稀之年,他仍不改翰墨寄志的初衷,虽疾病缠身,家遭变故,但在书法追求道路上丝毫未退缩,曾赋诗道“暮年志犹壮,何惧鬓如霜。椽笔助我兴,盛世翰墨香”。1985年,他的隶书入选山东老干部局、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红十字会、老年大学举办的“山东省第二届老干部书法国画篆刻展览”。他决心“晚年书法变化革新”。1985年中国书法函大济南分校开始招生,他自费与其长子吴绪伦同入济南分校学习。他全身心地投入,执著地追求,研究书法入迷时废寝忘食,闭门谢客。在他的隶书作品中,揉以篆籀、汉简、《张迁碑》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及陈鸿寿、乌士漳的笔法。魏体、行楷书揉以篆、隶笔意,奇而不怪,险不失平,可谓别开生面,受到国家权威人士和同道的赞誉。
吴澄航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画协会理事。他的作品曾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并被国家文物中心、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收藏,还远流加拿大、美国、德国、波兰、日本、东南亚诸国及港台地区,隶书作品曾作为泰安市政府的礼物赠送给日本政府和友人。
吴澄航一生清正立本,直道谋身,俭朴宽厚,每遇后学求教,总是亲切待人,倾其所知,其书品和人品有口皆碑。1991年,曾在县工人文化宫举行“祝贺吴澄航书法创作五十周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