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嘉兴 > 嘉善县人物

程裕淇


[公元1912年-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程裕淇(1912年10月7日—2002年1月2日),浙江嘉善人。地质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程裕淇年幼时家庭经济尚能自给,他的父亲程成鉴是晚清秀才、贡生。程裕淇念初中一二年级时家境已入不敷出,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激励自己勤奋学习,务求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1929年秋他考取清华大学后,进入新成立的地理系学习。课程包含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三个方面,是一个地学系的轮廓。到1933年夏毕业时,他转攻地质并获地学系理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先后到北京西山以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实习,并在谢家荣的指导下于1932年和1933年暑期填绘了北京西山、河北怀来境内4幅1∶25000地质图。

1933—1935年,程裕淇任北京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5年,他通过中英庚款考试,公费去英国留学,在利物浦大学主攻变质岩石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身为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的程裕淇,公开出版的论著已有100多种,还著有许多内部刊印的专业报告。在矿产地质与成矿学、变质岩与混合研究、前寒武纪地质和地质科技的规划管理以及对外学术交流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程裕淇长期担任技术、行政和学会的领导职务,参与了国家和政府部门的若干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决策,以及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对科学技术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程裕淇在矿产勘查和矿床地质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1939年初,在分析人员黄汉秋的配合下,发现了有名的云南昆阳富磷矿,这是中国沉积磷矿的首次发现,对中国磷块岩矿床的寻找起到了突破作用。1950—1951年,他提交的鞍山弓长岭铁矿详细地质报告,阐明了我国古老变质岩系中已知最大富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并指出扩大富矿的有利地段,他所厘定的矿区变质含铁建造层序一直为后人所沿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从一定成矿时期、一定地区成矿地质背景的统一性和具体成矿条件的差异性,以及区域成矿作用的发展全过程考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的概念。后又和同事们一起发表《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1979)和《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1983)等两篇论文。成矿系列这个概念,已为中国许多矿床地质工作者所应用,从而对总结中国的成矿规律和指导有关的矿产预测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程裕淇在留英期间就开始了在变质岩、变质岩地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研究苏格兰培戴希尔(Bettyhill)“注入杂岩”(injectioncomplex),发表了《苏格兰索受兰郡北部混合岩地区的一种角闪质杂岩》和《索受兰培戴希尔附近的混合岩区》两篇论文,成为国际间这方面详细研究的范例。他系统描述了该区6种原岩类型的变质岩及其演化生成的混合岩类系统,分析了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元素和矿物的变迁和演化现象,并将过程划分为相当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正岩浆末期”和“热液期”两个阶段,丰富了混合岩化的理论。由于沿原生层理走向几米、70米和350米内采集的泥质、半泥质岩石标本充分证明了有关的混合岩由原岩经碱交代作用形成的论点,引起当时国际地质界的重视。1943年,他发表《西康丹巴附近的渐进区域变质带》一文,首次报道了中国发育较完善的区域变质带,并提供了“等化学系”概念在变质带研究中的实例。20世纪50—60年代又提出混合岩化迁移、交代作用形成富铁矿和硼矿的观点。

1962年,程裕淇在与人合著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中,提出区域变质岩和混合岩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案,论述混合岩化作用的理论分析和微观特征;分析变质岩系分布地区的成矿特征和找矿方向;提出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间过度类型变质作用的观点,并论证前者与混合岩化的相互关系;详细阐述变质岩区地质的野外工作方法。该书对提高60—70年代我国变质岩地区地质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为促进和提高变质岩分布地区的研究程度起到了显著作用。1965年以后,程裕淇又提出“混合岩系列”概念,对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作用按地质背景做了分类。1987年,他在《有关混合岩化作用的一些问题——对半个世纪以来某些基本问题的回顾》一文中,进一步全面论述了该问题。1982年发表的《略论我国不变质时期变质岩系、变质带和若干有关问题》的论文和1986年与杨遵义王鸿祯合著的《中国地质》一书的18章中首次系统总结论述我国不同变质时期的变质岩系、变质带的分布特点以及演化规律等问题,提出同期变质作用的多阶段变质(polystagemetamorphism)的观点。90年代中期以来,室内外岩石学工作结合高温高压实验,又有一些初步的开创性成果问世。

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方面,他和王曰伦主编的《中国的前寒武系》一书于1962年出版;后与同事于1972年(英文)、1973年(中文)发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前寒武系》一文;1982年与白瑾、孙大中发表《中国的下、中前寒武系》一文。1982年出版《山东太古代雁翎关变质火山沉积岩》一书,肯定该区泰山岩群的时代为太古宙及其内部层位关系,重点阐明以基性岩为主的雁翎关组变质火山沉积建造的层序及所含熔岩、凝灰质岩石和沉积岩类的形成地质环境,以及一些奇特的熔岩中气孔充填现象,建立了室内外相结合恢复原岩的工作方法,为古老变质岩系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同时提出该区雌山岩体基本上属半原地性质的花岗岩体。从80年代后期开始,他组织参加华北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壳的结构、组成和演化的研究工作。1986年,他在《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一书的有关章节中,对中国太古宙表壳岩和前寒武纪的岩浆岩和岩浆作用特征进行了全面、扼要的总结。在每次总结中,他都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若干新的认识和观点,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的开展。

作为我国最早的现代地质学家之一,程裕淇的科学实践活动还涉及同位素地质学、火山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冰川学等领域。1948年,他和沈永和所发表的关于江苏、江宁方山第三纪火山岩的论文,深入研究了陆相玄武质火山活动的溢流相、爆发相、超浅成侵入相和火山湖沼相形成的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相应岩类的岩石学特征,这些成果是通过详细填图和室内外工作密切结合进行火山地质研究的范例。

早在1935—1938年留英期间,程裕淇分别同当时世界著名的地质大师芬兰的P爱斯科拉(Eskola)和挪威的VM戈尔德施米特参观考察芬兰南部的变质岩石和混合岩的典型地区以及挪威奥斯陆地区典型的接触变质圈。1944—1945年,他作为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访问学者,与该所地质人员进行野外和室内的学术交流,同时作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地质系访问学者结识著名的实验岩石学家NL鲍文(Bowen)。1957年9—11月和1959年9—10月他曾两次去苏联参加中苏地质科技合作的谈判,并领导了中苏合作开展的华北、东北前寒武系地质研究项目。

程裕淇是一位精于治学、尊重实践的科学家。他一贯主张,要分析地质现象、讨论地质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据此,1955年他在划分铁矿矿床类型时,把具有两种以上成因特征的矿床称为“混合类型”。1958年又把不同成矿时期重叠生成的矿床,称为“复杂类型”。以后在成矿系列的研究中,也是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成矿期的成矿特征进行分类和命名。他还依据“量变”到“质变”的观点,来划分混合岩系列中的三大类岩石和解释两个相邻变质相矿物组合之间的关系。他于1985年又提出地质工作必须做到野外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不同科学技术方法的紧密结合等方法的要求。

程裕淇也是一位出色的学术领导者,他的一部分学术成果正是在不断挤时间进行研究的情况下取得的。他的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时间不够,就占用8小时以外和节假日,“工作第一”一直是他的座右铭。直到2000年6月,他还不顾87岁的高龄仍然亲自奔赴野外指导博士研究生的实践,他常说:“如果不能亲自上山指导研究生工作,我就不再带研究生了。”

程裕淇归国后,身兼多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先后领导和参加辽宁鞍山本溪地区铁矿和湖北大冶鄂城铁矿勘查,营口、凤城一带硼矿调查研究和有关的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山东新泰雁翎关晚太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岩详细研究,陕西潼关变质铁矿研究,华北地台一些地区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研究。同时,结合矿产勘查和地质科技管理和领导工作,对成矿理论尤其是铁矿的成矿学和中国前寒武系尤其是早前寒武系进行了长期的综合研究。1956年、1962年、1978年他三次参加制定全国科技发展规划和地质部门的科技规划。多次出国考察访问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还担任多种职务。

程裕淇在1946年曾获中国地质学会赵亚曾纪念奖;他领导编著的《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受到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他领导编制的1∶300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等是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项目的组成部分。所著《中国铁矿》为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组成部分。1995年获首届李四光科学特别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其他部级奖励。1982年他被选为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的荣誉会员,198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相关院校:
清华大学
程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2年)去世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清华大学人物介绍
嘉善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嘉善县


下一名人:程孝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