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天门人物

陈立德


陈立德,男,生于1935年07月01日,湖北天门县皂市镇人。中共党员。 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江汉军区江汉公学学员,恩施航空站电台报务员,海南岛航空站报务员,广州空军通讯团电台台长,广州空军宣传部文化干事,武汉空军宣传部创作组组长,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天门农具厂工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6年,创作电影剧本处女作《北伐先锋》。1958年,创作剧本《吉鸿昌》,于1978年投入拍摄,1980年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编剧奖。1961年,调入八一电影厂任编剧,创作电影剧本《黄英姑》。1972年,调武汉部队空军政治部任创作员。后发表长篇小说《前驱》、《翼上》、《长城恨》,中篇小说《情仇》,话剧剧本《向井冈》以及电影剧本《飞行交响乐》等。

陈立德--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歌

继长篇小说《翼上》、《长城恨》、《神州飞将》、《城下》、《前驱》等作品之后,年近70的老作家陈立德又埋头伏案,拟以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讴歌中华民族的抗日英雄,深情纪念那些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抛洒热血的人们。

陈立德是一位少年早慧的多产作家,18岁即以电影文学剧本《北伐先锋》引起读者关注。几十年来,他以高昂的创作热情,不知疲倦地为革命历史歌唱、为先烈们歌唱,迄今已有900多万字的作品面世。其中《吉鸿昌》、《刑场上的婚礼》等作品被拍成电影后,深受人们喜爱,可以说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纵观陈立德的创作,不难发现:从青年时期至今,他不但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热情,而且几乎所有作品都取材于革命战争的各个阶段。有评论家指出,这是作者的革命历史情结使然。

童年的陈立德是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的。那时,家乡沦陷,日军就驻在离他家50多米远的地方。不满10岁的陈立德每天都能看到日军的暴行。这些,在陈立德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英雄主义气概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入伍到某部后,陈立德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烈士传》等一批思想教育图书。他如获至宝,每天读诵,直至熟烂能背。书中,烈士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强烈地打动了陈立德。他决心以先烈为榜样,以先烈们的人生观为导向,用手中的笔把他们的气节和斗争精神表现出来。19 51年,陈立德以“高鲁”的笔名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翻身牛》,紧接着又有作品接二连三地发表。“是初次的成功鼓舞了我写作的信心,也是许多先烈的形象使我饱含深情地不断写下去。”回忆早年的经历,陈立德深有感触地说。

后来,陈立德利用近一年时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北伐先锋》,此作拍成电影并获成功之后,周恩来贺龙等领导同志接见了陈立德,并对这位年轻的作者给予了热情鼓励。陈立德感到,虽然电影已经上映了,还没有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书。于是,他决定创作一部反映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定下计划后,他迈开双脚,沿着当年北伐军英雄斗争的路线实地采访、考察,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1964年,他倾力创作的反映北伐战争的长篇小说《前驱》终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陈立德的一部部作品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画面,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前辈的艺术形象,唱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交响之声,在书林中也形成了一道葱郁、挺拔的景观。(解放军报 2004年05月24日 第7版 李积清)

陈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35年)出生的名人:
天门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天门


下一名人:胡小新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