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炎(1932.10.16-)
江苏太仓人,环境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任、教授,环境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9年1月至1960年5月在前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进修。1985年9月至1986年10月,先后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和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任客座研究员。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 合会(IUPAC)的大气化学委员会中国国家代表,1987年当选为大气化学委员会衔称委员,曾任国家教委高校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大气化学及大气污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杂志和《环境化学》杂志副主编,《环境科学学报》编委,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等职。现任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环境署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全球大气化学(IGA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全球大气化学亚太地区环境研究委员会(APARE)委员。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唐孝炎自1955年起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放射化学专业,开展了核反应化学研究工作。1972年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环境分析化学专业,30余年来,在我国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臭氧化学、酸雨和酸沉降化学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我国的大气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是我国大气环境科技领域的开拓者,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环境科学家。
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制及防治对策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兰州西固地区夏季出现的不明原因污染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国内首次设计组织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综合观测研究。1977年确证该污染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光化学烟雾污染。1979年,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个光化学烟雾模拟装置;在当时国内无计算机软件的困难条件下,开发了国内最早的用以描述二次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大气质量模拟模式。在随后数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或石油化工区开展了光化学烟雾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污染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制订方面,负责制订了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光化学氧化剂标准和标准分析方法,所负责的“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与研究”项目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酸雨和酸沉降研究方面,于80年代初期根据一些地区的酸雨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特别是酸雨形成中大气化学和物理过程的本质,敏锐地提出我国存在输送类型酸雨的观点。经过10多年系统研究,在我国东部地区酸雨输送成因和致酸氧化剂方面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研究和防治方向起到指导作用。在酸雨的研究中,将光化学烟雾污染研究中的大气氧化性和酸雨的成因结合,对酸雨形成的主要氧化剂-在两广地区进行了空中航测、高山、和地面观测、模式研究等多方面研究,确证了氧化剂在华南地区酸雨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在制定酸雨控制对策时,在考虑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控制大气中的氧化性物质。在酸雨研究中的许多见解如干沉降的重要性、大气碱性尘对酸雨的中和作用,以及细粒子可能是酸性硫化物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形式等,均对我国酸雨研究和酸雨污染控制对策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其研究成果“我国酸雨的来源、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酸沉降及生态影响研究” 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臭氧化学研究方面,唐孝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臭氧层破坏机制的科学家,从1987年开始研究臭氧层破坏机制、替代品性质和履行国际公约对策等系列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已成为中国履行《议定书》最重要的技术和决策支持机构,该小组设计的可交易的ODS生产配额制度和旨在有效利用多边基金的ODS配额竞卖机制被中国政府采纳,并于1997年正式实施。所主持开发完成的行业机制被国际社会认可。主持编写的《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资国家方案》,获得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被蒙特利尔议定书执委会译成五国文字,作为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
获奖研究项目还有:“福建省湄州湾新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获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唐孝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方法,深入现场,亲自参加实验观察,将取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理论分析。担任放射化学和环境化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30余年,在我国最早开设了大气化学课程。率先开出了环境概论、三废治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等一系列环境新课程。所带领的研究队伍质量和数量在我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中被公认是力量最强的。培养大批环境科学人才,其中许多已成为我国环境管理、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主要著作:《大气环境化学》(获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先进教育集体和教材一等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与钱易主编)等。主要论文:《光化学烟雾箱的试制和性能实验》、《石油化工区光化学烟幕模拟模式的研究》、《大气环境标准中的光化学氧化剂》、《大气污染物对平流层臭氧的影响》、《三种碘化钾化学法测定低浓O3实验条件的探讨》、《水蒸汽对光化学烟雾中臭氧生成的影响》、《用NO2光分解反应测定紫外光强度的研究》、《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污染规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在异戊二烯-O3-SO2体系中SO2的氧化》、《大气中臭氧浓度和几个气象变量的统计相关性》、《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南京尧化门气溶胶污染源的初步研究》、《兰州西固地区光化学烟雾污染气质模型》、Products and Mechanism for the OH Radical Initiated Oxidation of Acrylonitrate, Methacrylonitrate and Allylcyside in the Presence of No等。
(主要参考资料:1. 燕园师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 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南,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3.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士 ——唐孝炎,http://www.environ.pku.edu.cn/personal/yuanshi/ta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