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冠县人物

武训


[][公元1838年-1896年,千古奇丐]

武训

武训(1838—1896) 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柳林镇)人。清末以“行乞兴学”闻名于世。出生贫苦农家,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训”是清廷嘉奖他时的赐名。

武训七7岁丧父, 随母沿街乞讨。年十五六岁,母死,到一远房姨父张举人家为佣。当支取工钱时,张举人因武七不识字用假帐相欺,以侵吞其血汗钱。武七稍一争辩,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别人由此送号“武豆沫”)。渐悟没文化、不识字是穷人遭受苦难的根源之一,决心行乞筹资办义学。21岁时,他拿起铜勺,背起褡袋,为兴办义学开始了筹资的艰难历程。筹资的办法主要有乞讨、打工、拣破烂等,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数省。边乞讨边唱着自编的歌子:“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座义学院”、“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为募捐,他用自己的身体发肤给人取乐:头发只剃一边,唱道:“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两手撑地,全身倒立,唱道:“竖一个,一个钱,竖十个,十个钱,竖的多,钱也多,谁说不能修义学? ”他将聚集的钱先是扒土坑找墙洞藏起来,后托塔头村武进士娄俊岭代为放贷生息,买地收租。

经30多年一丝一缕的积累, 筹资1.7万余吊,置田300余亩,托进士杨树芳代为筹办义学。1887年(光绪十三年),他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他亲自跪请一些进士、举人任教,又跪求一些贫寒人家送其子弟上学。义塾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收学费,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时,武七先拜教师,次拜学生。置宴招待教师时,请一些绅士相陪,而自己却躲在门外,待宴-些残汤剩羹。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事的教师叩跪示谢,偶遇白天睡觉、工作懈怠的,便默默地跪在床前,使其警觉;贪玩不认真学习和行为不检点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之后,武七仍奔走行乞,受到世人的另眼看待,尊其为“义人”。1890年 (光绪十六年) ,他资助馆陶县了证和尚230吊钱,在杨二庄创办第二所义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 ,又在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塾。山东巡抚张曜听说武七行乞办学的事迹,下示召见。他身背褡裢步行到济南巡抚衙门,一边缠线团一边应对张曜的问话。张曜赏其库银和黄绫官捐簿,并下令免征义学学田钱粮,奏请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册封他为“义学正”,其名声由此大振。

武七专心致志集资办学,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想沾点好处,他不允,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1896年 (光绪二十二年)4月23日,病逝于临清御史巷义塾,终年58岁。师生、乡民自动送殡者达万人。

其侄遵遗嘱将其葬于柳林崇贤义塾旁。10年后,清廷将其业绩宣付国史馆立传,并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训行乞兴学的业绩受到世人的一致钦敬,许多名家题词,全国出现了以武训命名的学校多处,并曾一度将原堂邑县改称武训县。

柳林镇 柳林镇位于冠县东北部,是千古奇丐——武训先生的故乡。辖50个行政村,5万人口,总面积70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1998年荣获“中国名镇”称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2000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中心镇。该镇紧傍京九铁路、329省道, 040省道和垢码公路于境内交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农业基础雄厚。蔬菜、畜牧、花生、林果是其农业主导产业…… 详细++

武姓名人堂
武训相关
同年(公元183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6年)去世的名人:
冠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冠县


下一名人:吴京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