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石狮市人物

谢希德


[公元1921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希德,物理学家 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泉州祥芝镇赤湖村。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3月4日逝世。 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上海市政协主席。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我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领导课题组在半导体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以及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人物生平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46年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曾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47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在史密斯学院获硕士学位。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她心情无比激动,下定决心,一旦学业结束即行回国。以后她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即积极谋划回国。她冒着风险,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在1952年绕道英国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即被分配到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授。短短5年间,谢希德一共开设了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8门课程,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1956年5月,谢希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她被国务院调到北京大 合筹建半导体专业组,在北大的日日夜夜,她全身心地投入看文献、写讲稿、查阅国外资料的紧张工作之中。为了使半导体事业在我国早日生根开花,她一方面继续指导她由上海带来的两名研究生;另一方面,她又与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合作,潜心编著《半导体物理》一书,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提供必备的教材。经过一整年的时间,《半导体物理》终于问世了,这也是我国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经过谢希德和她的同事们两年的培养,共培育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分赴我国第一批半导体科研单位和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迅速成为业务骨干。谢希德出色地完成了半导体专业组的工作。

1958年夏,国家为培养固体物理专门人才,谢希德又调回上海复旦大学,参加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主办的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该所副所长。建所以后,工作千头万绪。研究生们的论文她要审定,翻译的外文她要帮助校阅,她自己分担的科研项目和选定的论文都要继续进行,有时为应兄弟科研单位邀请做学术辅导报告,忙不过来只好"开夜车"。有时她在上班的公共汽车上竟然睡着了,有时在讲课中眼前发黑,晕倒在地。一直工作到1962年,为培养我国固体物理专门人才贡献了她的青春和才华。

1963年至1965年,谢希德和她的助手们开展了对硒化锌、锑化钢等的研究,获得初步成果。他们先后在《物理学报》和《复旦大学学报》发表一系列关于群论在固体物理研究中应用的科学论文。

1965年冬,谢希德作为中国固体物理代表团团长,出席了英国物理学会固体物理学术会议。回国后,她继续筹建现代化实验装置,开展固体能谱的研究。

1966年8月,谢希德患了乳腺癌。不久,"文革"开始了,她的科研权利被剥夺。直到1976年10月粉碎"-",谢希德焕发了科学青春。

1981年,谢希德获美国史密斯学院、美国纽约学院荣誉博士。1982年9月,她被中共12大选为中央委员。

1983年1月,谢希德被选为上海复旦大学校长后,为加快调整、改革步伐,办好这所师生员工达万人的重点大学,首先研究、审定了学校发展规划。她除了治校育人外,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可见她是多么的忙碌啊。

1985年,谢希德获英国里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南哈德莱——

荷约克学院、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1987年又获美国贝洛特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马巴尼分校荣誉博士学位。

谢希德历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主席、中共中央委员。

1989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浦东杉达大学校长。

2000年3月4日 逝世于上海。

赤湖村 曾与后湖合称“双湖”。古时有几条溪水汇于该地,积聚成泽,后成湖泊。因湖水混浊色赤,故称“赤湖”。雅称“紫湖”,寓为“紫气东来,湖光呈祥”。1990年,由旅菲华侨捐建小学即名“紫湖小学”。   山兜 隶属赤湖。因村庄三面环山,故名。北面依白石山,东靠松柏山,南对莲花山,西邻赤湖,前面是前厝。现有人口500余人,大多为蔡姓,其次为谢姓。人口虽少,却是古浮、…… 详细++

谢姓名人堂
谢希德相关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0年)去世的名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人物介绍
石狮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石狮市


下一名人:谢少文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