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东生(1918年2月10日—2016年9月18日),出生于上海。无机化学家、材料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严东生于1918年2月10日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为人正直、工作勤恳;母亲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是一位知书达理的知识妇女。严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读书,为人正直。1929年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品学兼优,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年级第一名。这个学校有多位英籍教师,多门课程用英文课本或英语讲授,他高中毕业时已可阅读英文名著,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崇德中学的寄宿生活,养成了他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他热爱田径、网球、手球运动,使他能长期保持良好体质和充沛精力。
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该系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成绩必须是良好以上,否则就得转系。严东生以总评优秀的成绩升入化学系二年级,迈入终生从事的化学专业殿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严东生未能随校南下,遂从清华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燕京的教育更注重启发式,即使是考试,包括期终大考,也常开卷进行,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方式培养下,严东生练就了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对他以后的学术生涯颇有裨益。在大学的最后两年,他始终保持全校总成绩第一名。他选择《酚醛高分子聚合及其离子交换作用》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获得好评。1939年,严东生从燕京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兼做张子高教授的助教。在张子高的影响下,严东生对无机材料研究中一个重要基础课题——“固相反应”进行探索,撰写了研究论文《固相反应机理》并获硕士学位,为以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停办,严东生随张子高教授受聘于私立中国大学。1942年应聘任唐山开滦耐火材料厂工程师。抗日战争胜利后,燕京大学复校,严东生回到燕京大学,并于1946年获得留美奖学金。他先入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一年后转到伊利诺大学,从事无机材料研究,并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在中学、大学的基础扎实、学习勤奋、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一直十分出色。1949年春,他的博士论文《高温氧化物系统相平衡研究》(ResearchonPhaseEquibriumofHighTemperatureOxideSystem)顺利通过答辩,获陶瓷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员。同年,他被选为SigmaXi等四个荣誉学会会员。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使远在大洋彼岸的严东生欣喜若狂。他渴望立即回国,以了“矢志科学、许身报国”之心愿。1950年春,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毅然辞去伊利诺大学的聘约,克服种种阻挠,登船绕道香港回国。回国几十年来,他一直从事无机高温材料、特种涂层和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开滦煤矿化工研究所、开滦耐火材料厂、唐山交通大学化工系任副所长、主任工程师、兼职教授等职。1954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0年,国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钢铁工业急需在战后的废墟上重建。严东生到开滦化工研究所后,立即着手耐火材料的研究,并到鞍山钢铁公司参与制定我国第一个耐火材料的生产、检验、测试标准。该标准以后沿用颇久,对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开展了窑炉热平衡的研究,详细计算分析了高温装置中热量的分配,提出了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
1954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包头钢铁厂的建设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之一。然而包钢原料——包头铁矿石含氟量之高为世所罕见,对各类耐火材料具有严重侵蚀破坏作用,给高炉炼铁带来严重困难,这在国外的铁矿冶炼史上也是没有碰到过的。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承担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在周仁所长的指挥下,严东生带领一批科研人员进行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和合理选材的研究。他把这一综合性的复杂课题,先分解为几个大方面进行合理组织,分别研究再综合分析。他在现场从一些由小到大的实验高炉取样,研究氟在高炉中的变化过程及其对不同部位炉衬的侵蚀作用与矿物学变化;又在实验室内设计了一套严格的实验程序,验证气态氟化物与液态含氟熔渣对各种耐火材料的侵蚀机理。他和他的研究组把侵蚀机理、动力学过程和化学、矿物学变化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撰写了《含氟高炉型熔渣对耐火材料侵蚀作用的研究》、《HF气体对黏土砖与高铝氧砖的侵蚀问题》、《冶炼含氟矿石对45m3高炉炉衬侵蚀问题的研究》等论文、报告10余篇,为包钢炼铁高炉各部位的选材提出了可行建议,这一工作于198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60年,严东生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科研业务工作。除管理全所科研工作之外,他结合我国稀土资源特别丰富的特点,指导两个研究小组对稀土氧化物与其他高温氧化物体系进行多元系统的相平衡与结晶化学规律的研究,和合作者一起撰写了《CaF2-La2O3系相平衡的研究》、《三价稀土氧化物——氧化铍系统的研究》、《稀土氧化物——氧化钛系统的相平衡》等多篇学术论文,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根据国际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和国民经济需要,及时对研究所的科研方向进行调整,把硅酸盐所从主要从事传统硅酸盐材料的研究,调整为新型无机材料的研究,以使硅酸盐所的发展能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硅酸盐所的科研方向由此有了一个重大转折,开辟了人工合成晶体、功能陶瓷、高温结构材料、特种玻璃、无机涂层材料等新的研究领域并做出了一系列成绩。由他和殷之文、郭景坤等人合作承担研制的用于高频大功率微波发射管的高铝氧陶瓷大环及其与金属的封接技术属国内首创,于1965年荣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在他的领导下,硅酸盐所建立了国内第一套等离子体射流喷涂设备并开展各类无机高温涂层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开展多种性能的测试和在高温及多种综合使用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与热应力关系的研究,写出了10多篇研究论文和报告。“文革”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和一些科研人员一起,对高温合金、难熔金属抗氧化耐腐蚀涂层等课题进行研究,完成多项重要军工任务,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为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与合作者一起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严东生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了解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差距。在此基础之上,对硅酸盐研究所的科研布局又一次做了调整,明确以无机新材料和材料科学作为该所的主攻方向,突出无机高温结构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使硅酸盐所的科研工作不仅跟上国际材料科学发展的步伐,而且使该所在国际新材料学科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硅酸盐所在严东生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在高温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他组织并指导氮化物体系相平衡的研究,部署了力学性能研究组,建立了材料缺陷无损检测实验室,形成一个从材料角度出发的比较完整的研究网络。在他的指导下,他和合作者不仅为我国第一代洲际 提供了关键材料和部件(于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而且通过对材料规律性的研究及对材料主晶相与晶界相的设计获得了预见性的结果,已获得的氮化硅系陶瓷强度可保持到1400℃的高温而不下降,具有优异的高温蠕变特性;通过原位增韧,不仅成倍地提高了材料的断裂韧性,且可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直到1300℃—1400℃。
20世纪90年代初,严东生注意到材料制备科学中的湿化学途径,并指导青年科研人员开展纳米级尺度粉体与材料合成的探索,研究超细粉体的化学与结构特征及其烧结致密化规律,所制取的超细晶粒氧化锆陶瓷可在比通常工艺低400℃的温度下烧结。他预期纳米级陶瓷材料的研究将成为90年代的一个重点领域并将出现许多性能上的突破,这方面的工作和材料设计相结合将形成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
严东生重视基础性研究工作。他认为材料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基础性研究工作极为重要。为此,他组织并系统开展了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展了亚微米、高活性粉料制备,成型与烧结机理的研究;组分、缺陷、晶界和显微结构对材料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的研究,以及缺陷的无损检测和评价、材料的断裂力学等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一个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为依托、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于1988年正式成立,严东生任室主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还组织中国科学院的两个研究所及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四所著名高等学校的材料系,确立一个以“精细陶瓷材料的组成设计与微观结构控制”为主题的重大基金项目,联合进行材料的基础探索工作。
严东生不仅是卓有成就的材料科学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科研组织领导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工作,1981—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等职,其间曾协助院长负责主管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了一套依靠科学家的择优支持的基金评审制度,为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工作体制的建立、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1984年,他根据国家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对科学院内基础、应用、开放等三类工作,提出了应分别按不同评价标准、不同管理办法予以推动、支持和管理的设想,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经批准后于全院试行,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严东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曾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委员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支社委员会主任委员。1978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1979年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中央委员会委员。他还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中美友好协会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名誉副会长等职务。他曾经担任国家发明奖评选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员等。他还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和重要刊物的编委会领导职务,如亚洲各国科学院联合会主席,国际陶瓷科学院创始董事,国际陶瓷 合会执行理事,国际纯粹与应用化 合会衔称会员(TitularMemberIUPAC),《国际固体化学杂志》(JournalofSolidStateChemistry)、《材料科学与工程》(J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材料通讯》(MaterialLetters)编委,《国际陶瓷学杂志》(CeramicsInternational)主编等等。
严东生非常重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他在一些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倡“造就大批青年科学家”。他说,许多创造性的见解是青年人先意识到的或先提出来的,导师的责任是善于发现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予以鼓励,促使其完善。培养青年科学家,重要的一环是乐于、善于发现和支持富有创见的年轻人,给他们机会和舞台以发挥其才能。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