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镏龄 (1913—1998),江苏镇江人。1913年生。早年留学英国,师从莎士比亚研究权威Dover Wilson教授,进入莎士比亚研究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研究的领域。1939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安徽大学。1953年秋,调入中山大学外语系任教。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1973年,在广州外语学校任教。后返回中山大学任教授,历任系主任、校务委员、学术委员、党委委员等职。
他从事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近60年,教学认真负责,并配合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精神。20世纪50年代已在国内首次指导词汇学研究生。1981年11月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出国家第一位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他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设过英语诗歌、欧洲古典名著、莎士比亚、西欧文艺批评史、英语写作、翻译等10多门课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专门人才,不少学生成为高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学术界权威。
戴镏龄是著名的外国语言文学家、翻译家。他通晓英、德、法、日、俄等多种语言,20世纪30年代已用英文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早期作品体现出“福哉玛利亚”式的青春热情和浪漫派诗人气质。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的报刊上发表大量散文和文学评论。他写古诗、译洋诗;以抒情散文的风格评论文学,又在史料梳理和文字考证过程中展示出深厚的诠释学功夫和隽永的哲学意蕴。其翻译作品在现代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20世纪40年代,他翻译的散文被汇编成《英国人论》集,收入“青年文库”在重庆出版;与朱光潜、方重合作编注《近代英美散文选》。他在诗歌修养上跨越英汉两种语言系统,避免了诗歌经翻译后形式美遭到破坏的缺憾。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上倾注20多年心血,追求形式美的对衬,堪称一绝,可惜全部毁于“文革”之初。只有4首在20世纪50年代刊登于《观察》杂志上,得以流传。“文革”后,他主编的《英语国家文学名著文库》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9月,广东省社会科 合会举办建国后首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活动,其译著《乌托邦》获二等奖。
他历任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广东外国文学会会长、顾问,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暨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译林》杂志编委,国际笔会广东中心成员等职。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译著还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英国文学史纲》等,主要论文有《近代英国传记的简洁风格》《英国文艺批评史中的唯物论观点传统》《谈中西文化论中的以水为喻》等。
1998年4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戴镏龄文集》。5月,戴镏龄病逝于广州。其家属遵照其遗愿,把他的手稿及中英文图书4600余册捐给中山大学图书馆,该馆设“戴镏龄教授纪念室”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