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聚,字文萃。1914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掖县崖头韩家村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入掖县城师范学校。他在学校读书时,就忧国忧民,关心国家大事,表现出对当时黑暗社会,对人剥削人制度的不满,并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活动。1932年4月,韩广聚秘密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韩广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革命生涯。
1935年,韩广聚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掖县麻渠村小学担任教师。尽管-十分严重,但韩广聚仍然坚持秘密进行党的各种活动,并一直与县委保持密切联系。他还培养了孙炳玉、姜占鳌两名贫苦学生,作为联络员,经常为他送信,向县委汇报和请示工作,使他的工作经常得到县委的领导和支持。
1938年3月8日夜,中共掖县县委领导当地群众,在掖县玉皇顶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攻克了掖县城,铲除了伪政权,建立了“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成立了掖县抗日民主政府……
随后,抗日救国的浪潮席卷全县,古老的莱州沸腾起来了!
1938年8月,山东人民抗日救-第三军西上掖县,与掖县的第三支队合编,同时,攻克掖县沙河镇顽军据点,在蓬(莱)、黄(县)、掖(县)三县建立了胶东第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此,抗日的形势发展更快,许多有为的热血青年,纷纷慷慨高歌,奔赴前线。
在如火如荼的革命0之中,韩广聚实在按捺不住早已喷放而出的抗日救国热情。就在这年9月,他终于摆脱家庭妻小的羁绊,从地下党组织取得介绍信,决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实现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救国最前线的夙愿。
韩广聚入伍以后,组织上鉴于他是一个老地下党员,立场坚定,又有丰富的地下对敌斗争经验,就派他到国民党游击队焦盛庆部去工作。但他刚去不久,这个部队因旧恶不改而叛变,他也只得机智地躲开敌人的耳目再回到部队。
回部队后,党组织又分配他到掖县军事部队列科任干部干事。
韩广聚过去没有做过干部工作,业务不熟悉。但他知道,党安排他做这项工作,是对他的极大信任。因而,他一上任,就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并逐渐地掌握了干部工作的规律,做出了成绩。
不久,部队进行整编,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韩广聚仍在队列科任干部干事。1940年初,成立第五支队政治部,他又到组织科当干事。
有人说,韩广聚不独熟知干部,更热爱干部,关心每一个干部的成长和进步,对每一个干部都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在与一批批干部的接触、交谈的过程中,除了代表组织给予干部以鼓励和温暖外,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针对干部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批评,指出努力方向。
知人,才能择贤、善任,这是一个常理。韩广聚立党为公的党性原则,一丝不苟的踏实作风,使他及时地向党委提出切实、合理的提拔、使用干部的建议,一批批优秀干部经他推荐,走上了战场,保证了战争的需要。
1942年7月,胶东部队成立胶东军区,统一指挥胶东各个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军区机关以原五支队机关组建,韩广聚仍然留任组织科干部干事。这时许多同志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担负了更重要的工作职务。但是,韩广聚却从不在名誉地位上与人攀比争高低。党把他放在哪里,他就在哪里生热、发光,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他懂得一个道理:一部机器,离不开千百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作用可很大!他甘心一辈子做平凡的螺丝钉。
当时胶东军区政委林浩曾动情地说:“你们这些老同志,长期埋头机关的本职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工作得很出色。组织上也曾多次考虑要让你们去担当更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工作需要,现在还不能放你们走,你们还要继续好好工作……”
当时,群众都亲昵而习惯地呼他“大老韩”。说大,是他长得块头大。他一米八以上的个头,膀大腰粗。在他那下巴稍尖的脸盘上,两只不大的眼睛,总闪耀着和善、友好的神情。他衣着朴素,性格憨厚爽朗,总喜欢与群众接触,打篮球,撑杆跳,做游戏,都少不了他。说老,在同级干部中,他年龄最大,资历最深,任干事的时间最长。“大老韩”这平淡的称呼,正蕴涵着群众对他的热爱和尊敬。
他还有一段与孩子兵交往的故事。
1942年秋,胶东军区组织文艺团体大会演。文艺团体中有不少十二三岁的小文艺兵,很逗人喜爱。韩广聚在工作之余,常与他们一起打篮球,做游戏,还讲故事给他们听,行军时又帮他们背行李。他与这群孩子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3年春,部队机关精简,要将这批孩子兵疏散到地方小学读书,孩子们都又哭又闹,不肯走。韩广聚就逐个找他们谈话,耐心地做思想动员工作。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都是八路军的宝贝,好孩子兵。现在你们年龄小,文化水平低,到了地方去上学读书,不就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增加干革命的本钱吗?”一席话,讲得孩子们破涕为笑。谈完后,这批孩子兵高高兴兴地离开部队,到牟平县凤凰崖村的胶东实验小学读书。
孩子兵被送走了,然而,韩广聚却总牵挂着他们的成长。1943年夏,他路过凤凰崖,特地到实验小学去看望这些孩子。那天晚上放学时,40多个孩子围站在校门口,久久不肯离去,韩广聚站在孩子们的中间,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然后,向他们讲抗战胜利的形势,讲黎明前的黑暗,勉励孩子们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克服困难,好好学习,长大后再回到部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胶东军区政治部组织科改为组织部,韩广聚被任命为干部科科长。不久,又调到西海军分区独立团任副政委。年底,在他已过“而立”之年以后,才和西海分区一分所的医助崔勇结为伉俪。由于天天行军打仗,婚后三四天,崔勇就回到工作岗位。
他在西海独立团任副政委约半年时间。1946年暮春,又调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任干部科长。
工作职务变了,但他积极、踏实的工作作风没有变,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严了。他对部下,同样严格要求。干部干事张春令以眼睛、耳朵有病为由,不安心现职工作,要求调动。韩广聚先是严肃地批评他说:“眼睛、耳朵有点毛病算什么?你大概是觉得干这工作久了乏味,没出息,是不是?”接着又启发他:“你做干部工作是很合适的,具备规定的条件。而且你早就做干部工作,业务熟悉,又有经验,群众反映好。你应珍惜这一切,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才对!”在他的关心和教育下,张春令很快稳定了思想情绪,工作得很出色。
1947年初,胶东军区部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韩广聚担任该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到了野战军,工作更加忙碌。每次战斗,都有一批干部伤亡,都需要及时调配、选拔;而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也是头等重要问题,也都需要经常去抓。他组织了几个工作组,长年累月地在各部队蹲点,了解情况。他有时随工作组一起蹲点,有时则到各部队巡回检查,取得经验,指导全面。
韩广聚和崔勇结婚后,由于连续的战斗,他们难得见面的机会。1947年5月,正是孟良崮大捷之时,崔勇分娩。她只得写信告诉生下男孩,取名“鲁胜”。他接到信后,十分高兴,并且自然勾起了对妻子的惦念,他多么希望能看看刚生下的儿子啊!8月底,她才有机会抱着孩子来到前方。她本想能与丈夫多团聚几天,但她来到部队的第二天,就有了新的军情,蒋介石开始对胶东解放区腹地大举进攻。部队经过一夜的长途行军,抵达目的地后,韩广聚亲自向纵直全体家属动员,要求所有家属必须在当天晚上离队出发,经过烟台渡海到大连,并且动员妻子带头先行。就这样,崔勇带着出生三个月的孩子,离开了丈夫。然而,谁会料到,这竟是最后的一别!
1947年11月上旬,华东野战军在胶济线丈岭一带,与国民党整编第九师连续激战。为了及时整顿组织,韩广聚亲率工作组于11月10日来到防在昌(邑)南武兰村的第八十一团。
一个月之前,这个团在红石山战斗中,团指挥所遭敌机轰炸,团的几个领导干部受到伤亡,以后,纵队又重新为该团配备了团长和副政委。此次韩广聚亲自来到八十一团,就是为了具体了解新领导班子组成后的情况,并整顿组织,稳定部队情绪。
他来到团部的当天晚上,先找到宣传股副股长刘祥之谈过一次话。因为刘祥之在今年一年之中,工作连续调动了六次。他估计刘祥之会因工作调动频繁而有意见,所以就主动找到刘祥之,向他作解释。这使刘祥之十分感动!在如此紧张的战斗环境里,一个纵队的组织部长,竟能对团里的一个普通干部的工作、思想情况,了解得如此及时、透彻,并深入地做思想工作,这种极端负责的精神,真是难能可贵啊!
第二天上午,召开了新到职的团长谢文秀、副政委邵军以及参谋长李水和等参加的会议,听取组织股长陈挺汇报部队各方面的情况。汇报到中午,会议暂停,陈挺也离开团部,回一营去吃中午饭。
这武兰村是个大村,团部设在村东南部的一幢新房子里。一营在村的西北头,距团部约半里。陈挺回到一营刚端起饭碗,只见两架敌机,先在村上空转了两圈,接着就俯冲下来,投下两枚 。随着震天动地的0声,硝烟、尘土冲天而起。
一营长马兆文看着腾起的两股烟柱,惊慌地说:“不好, 是0在团部的位置上!”
陈挺什么也没说,双眉紧蹙,一口气跑到团部。眼前的一片凄惨景象,惊得他目瞪口呆!
两枚 ,不偏不倚,正落在团部的院子当中,炸开了两个深深的大坑。房子和墙全被炸塌,变成了一片瓦砾,战士们正在紧张地抢救被埋在土里的同志。
韩广聚从土里扒出来时,浑身全是泥土。他紧闭双眼,尚存一息。 炸伤了他的腹部,正在向外流着殷红的鲜血。旁边是团长谢文秀和副政委邵军,都已牺牲。
医务人员对韩广聚作了应急处理后,就把他抬上担架。陈挺木然站在担架前,只见韩广聚脸色苍白,浑身沾满了鲜血和泥土,似乎是安静地沉睡在那里。陈挺俯身轻轻抹去了他脸上的尘土,心如刀绞。半个多小时前,韩部长还在聚精会神地听取自己的汇报,怎么突然就……陈挺深深叹了一口气,不禁黯然泪下。
在送往后勤包扎所的途中,韩广聚因伤势太重,流血过多而停止了呼吸。时年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