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揭阳市 > 揭西县人物

黄声


[公元1909年-1966年]

黄声(1909~1966年),原名寄因,本县塔头镇顶埔村人。自小聪颖好学,高中毕业后考进上海医科大学。由于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转学北平中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

1932年春,黄声离开大学,应友人邀请前往泰国曼谷,协助许宜陶筹办崇实侨校,对华侨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934年春,中国抗日救亡热潮日益高涨,黄声从暹罗回国,与许宜陶、邱秉经、马士纯等人到普宁兴文中学任教。他们认真教学,使兴文中学毕业生在全省会考中名列前茅,得到广大群众与校董们的拥护。1936年,黄声又掩护马士纯在学校成立兴文青年读书会。兴文中学抗日活动的蓬勃发展,影响了普宁县其他中学。1938年,国民党当局将黄声等一批进步教师解聘。

1938年夏,黄声受中共潮汕党组织的委托,在今揭西县金和石牛埔创办南侨中学(初时称西山公学),任校长。他集中了一批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进步教师,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在学校文专、中学、附小三部开设政治、军事、文化课,对学生进行抗战教育和马列主义基本知识教育。黄声在学生中建立“青年熔炉社”、“妇女呼声社”、“南侨剧社”等进步群众团体,在学校出版《文化堡垒》、《文艺新军》、《俗文》等刊物,使南中成为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他还与师生一起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创办28间民众夜校,帮助农民兄弟学文化、学政治,为农村建党打下基础。南侨中学开办半年便声誉远播,当时香港《大公报》记者肖乾专门来访,发表一篇通讯,把它誉为“岭东进步力量的堡垒”。1939年,潮汕各县青年纷纷前来就学,学生猛增至1000多人。黄声为方便远道学生入学,在揭阳县水流埔与潮阳县和平乡建立分校。1940年夏,南中被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黄声在党的安排下潜回梅园故居。

1940年秋,黄声受党的派遣到江苏盐城,在新四军中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党又派他到新加坡开展-工作。日寇南侵,他避入山芭,越过马、泰、老、越,辗转回国,赴重庆任《新华日报》。

抗战胜利后,黄声第二次到新加坡,协助胡愈之开展中国民主同盟工作。1946年春,他转往泰国曼谷主持民盟工作,与王亚夫等人一起创办《民主新闻》、《曼谷商报》,用“廊主哥”笔名经常在报上发表经济述评,引起侨商的关注,为团结华侨上、中层人士创造了有利条件。1947年下半年,黄声经徐扬邱秉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6月,泰国发生排华事件,<曼谷商报,》-停刊,黄声奉调回国,参加闽粤赣边纵队。1949年8月,他被任为潮梅行政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10月汕头市解放,黄声任汕头市军管会秘书长。1950年3月,汕头市人民政府成立,黄声任汕头市副市长。他在恢复发展经济和开展侨务-等工作中,有显著的建树。1953年他调到广东省侨办工作,主编过《广东侨报》。他胸怀坦白,光明磊落,敢于直抒胸臆,指谪时弊。由于“左”的思潮影响,黄声多次受打击处分,三次被下放到农场和山区劳动。“文革”一开始,他就被扣上省侨务战线“三家村”头头的帽子,惨遭破孩。1966年6月14 日,黄声含冤而死。逝世前一天还对子女说:“你们还年青,要跟党走,听毛主席的话,做个有用的人。”1979年党组织给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顶埔村 顶埔村位于塔头镇西部,灰寨河从中间流过。耕地面积663亩,山地面积271亩,现有人口2150人,400户,村民年人均收入5649元。主要经济来源靠种植冬瓜和外出经商、打工。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村内全面实现水泥化道路,并与塔金公路相连,形成便利的交通环境。同时,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现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秀丽。…… 详细++

黄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揭西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揭西县


下一名人:林美南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