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庶华
(1886—1968)
同济大学校长,湖南大学校长,冶金专家。
湖南省攸县人,1886年生于攸县城关镇一个教师世家。17岁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同时又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学校。1913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先入柏林矿科大学,后转柏林工科大学。1920年获铁冶金工程师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湖南公立专门学校教授、武昌大学代理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从1926年起,先后任上海炼钢厂厂长、汉阳兵工厂厂长、南京政府农矿部技监兼农民司司长和烈山煤矿局局长。他决心发展中国冶金工业,提出一些改革设想,均因官场腐败而落空,科学救国理想亦破灭。1929年,在教育部长蒋梦麟极力推荐下,任同济大学校长,从此毕生致力教育事业。尔后还担任过湖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素以廉洁的操守、热烈的心肠和干练的才学而著称。
他从事教育工作40年,学生不下3万人,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至1949年,曾三任湖南大学校长。第一次任校长时,湖大尚在初创阶段,提出"承朱(熹)张(栻)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主张继承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重,以此作为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还亲自作《湖南大学校歌》,以书院内的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所立"整齐严肃"八字碑文作为校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广聘名流教授,热心引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专门人才。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改善教学条件,重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充实中西图书仪器,完成图书馆工程,新建科学馆,扩大实习工场和各科实验室,成立各种学会并出版刊物,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主张"以身作则"、"以身率教"、"以情动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对学生诚恳温和,深受学生爱戴。1940年至1943年第二次任校长时,正值国难当头,为避战乱,学校迁至湘西辰溪,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他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步"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注意力适当集中在办好本省迫切需要的矿冶、土木、经济等系上,同时提倡与所在地区工矿企业的业务协作和学术交流,广泛开展本省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如工学院各系与辰溪煤矿、湘黔铁路局、华中水泥厂、芷江飞机场等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新办了适应当时需要的湘华铁厂、抗战纺织机械厂、岳阳肥皂厂等企业。各系师生研究战时本省建设问题蔚然成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45年第三次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做了大量工作,恢复战火毁坏的校园,扩大办学的规模,成为拥有文法理工商5个学院、20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对学生爱国-,他采取开明态度,并设法予以保护。1948年3月,湖大和长沙市各大中学开展了帮助贫苦同学免于失学的规模巨大的助 动,他给予了热情支持。湖大有中共地下党员一百多人,很少发生流血事件,这与他的爱护是分不开的。他还聘请李达、杨荣国、罗章龙等任教,形成一个强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教师阵容。1949年初,他接受学生自治会要求,吸收学生代表参加应变组织,并确定决不迁校的原则,保证了湖大完整无损地转到人民手中。
他在学术特别是冶金专业方面有不少建树,著有《铁冶金学》、《冶金工程》、《钢铁工业机《中国战时资源问题》等著作。
他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一直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作为大学教授会和中国工程师学会代表,多次被推选为上海救国联合会主席,领衔发出一系列通电和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46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他表示强烈不满,对进步-采取开明态度。1949年4月国共和谈破裂后,他对国民党完全失望,6月抵达香港,参加在港-发起的和平运动,8月13日参与在港44人起义,联名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从此脱离蒋介石政权,走上光明之路。1950年,根据本人愿望,中央人民政府安排他任冶金工业部专员。1952年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后,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他以"少年虚度老来忙"的心情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亲手摘抄了大量矿冶资料,拟订出多种专著和论文提纲,并从当时钢铁工业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他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积极参政议政,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文革"中受到残酷批斗。1968年6月17日逝世,终年82岁。1978年北京钢铁学院为他落实政策,刊印悼念文章,确认他解放后"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耿直正派,平易近人,一直受到同志们的尊敬"。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