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自治区 > 北海 > 合浦县人物

谢焕廷


[公元1905年-1970年]

谢焕廷(1905~1970),广西合浦县人。

民国18年至民国22年(1929~1933年),谢就读于广东省农业专门学校(后合并到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稻作试验场技佐,为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丁颖教授的助手之一。民国28年至民国31年,任广东省建设厅农村处稻作改进所技正兼所长。

长期以来,谢在丁颖教授的指导下,从事水稻良种的选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推广了“白谷糯16号”、“黑督 ”、“大刚占”、“南特16号”等良种。

建国前夕,谢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指示,认真保护了省稻作改进所的裆案、资料和财产,为解放后的顺利接管作出贡献。

建国后,谢继续在广东省农(林)业厅工作。1950~1956年,任广东省农(林)业厅农业工程师、技术室主任。1956~1970年,任广东省农业厅副总农技师、厅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在农业合作化期间,谢吸取群众智慧,与专家联名提出“三推五改”(推广良种、推广新式农具、推广潮汕地区高产栽培经验、单造改双造、挣稿改间作翻耕连作、撒播改条播或插秧、冬闲改冬种、荒地改耕地)的意见,得到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示范基地,逐步向全省推广。

谢曾深入调查总结连平、连县等地农民制造土杂肥的经验,并于1955年到新会县杜阮乡龙榜一社指导农民制造土杂肥,树立样板,然后由省农业厅召开现场会议,总结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并在《南方日报》发表了《把龙榜的制造土肥经验推广到全省去》一文,使龙榜经验广泛推广全省。

60年代,谢针对广东仍有3000多万卣水稻年亩产在20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的状况,指出改造低产田是提高我省水稻单产的战略措施。提出以水改、肥改、土改为中心,大种绿肥,积集土杂肥、山坑田开沟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水旱轮作、稻杆回田等一套综合治理的实施办法,发表了科技文章多篇。并深入基层,宣传指导改造低产田的综合治理工作。以后,谢改造低产田的经验逐步推广开来,成为广东省粮食增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60年代初,广东省开始选育并推广子一批矮秆良种,至60年代中期,全省早稻基本普及了矮秆良种。潮汕地区的一些先进社队率先摸索出一套矮秆高产栽培技术。谢与有关专家一起及时总结潮汕及其他一些社队栽培矮秆良种的高产经验,并从理论上提高,逐步向全省推广,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由于矮秆良种普及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加上广种绿肥,使得广东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为了解决广东省早稻培育壮秧,防止烂秧的问题,60年代初,谢首先提出用塑料薄膜覆盖育秧新技术,并组织试验、摸索,总结出一套塑料薄膜覆盖育秧的实用技术,然后组织推广,为广东推广尼龙薄膜育秧作出了重要贡献。

谢虽然是专家,但十分重视群众经验,认为“群众创造的生产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谢为选育和推广良种而不辞劳苦,自号为“马命”,跑得多,走得多。谢所到之处,都与基层干部、农民打成一片,虚心倾听,问得具体,记得认真,毫无专家架子。谢衣着朴素,群众说他不像“老总”(总工程师)而像农民。谢对年轻的技术干部总是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勉励他们树立为农业献身的精神。谢指出工作上要坚持“六多”即多跑、多看、多问、多想、多写、多参加生产实践。谢与农村基层的技术干部建立了融洽的感情,下乡时总要找他们谈心和了解生产情况,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到有问必答。因而他们都乐意给谢经常及时地反映生产情况和存在问题,使谢能准确了解和掌握全省情况。省很多基层农业技术干部都知道省农业厅有一位和蔼可亲、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谢老总。

谢于1956年加入民盟,是年被选为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文革”期间,谢受到破孩。1970年3月,谢在曲江县消雪岭省农林水战线“五七”干校患高血压脑溢血病去世,终年65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农林厅为谢平反昭雪。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谢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0年)去世的名人:
中山大学人物介绍
合浦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合浦县


下一名人:王燕士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