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濮阳市 > 范县人物

邓九如


[公元1899年-1969年]

邓九如(1899年~?) 范县邓庄人。卒年不详。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生活所迫,从小就学些小曲儿求乞要饭。17岁时,由范县张庄孙正林介绍,投师知名琴书艺人楚朝重,正式学习琴书。邓九如没有文化但强于记忆,天生一副好嗓音,苦学苦练。

1918年,邓九如艺满出师,与搭班艺人孙正林、张新乐等活动在鲁西、鲁南、豫北、冀南广大农村,后转于聊城、菏泽、安阳、青岛、济南、天津等城市演唱。经过20多年的锤炼,邓九如终于在众多琴书艺人中,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态势,锋芒初露。邓九如不断对唱腔加以改进,使之质朴、明快,唱、白喷口有力,音质纯净,吐字清晰,韵味淳厚,感情逼真,以唱为主,平仄曲直运用自如,受到群众的赞赏。他同琴书女艺人邓秀玲创作演唱的《鸿鸾喜》、《梁祝》、《刘伶醉酒》、《吕洞宾》、《盗灵芝》、《蓝桥会》、《草船借箭》等,由胜利唱片公司先后灌制了唱片,琴书逐渐影响到全国。

1934年,邓九如到天津电台录音。洋货泛滥,人们反洋货,打扬琴、山东扬琴都和"洋"字谐音。中国人反洋,邓九如想到曲名不用洋,就和电台商议将扬琴改名为"山东琴书",得到曲艺界的普遍承认,沿用至今。1944年,伪济南书词会会长傅露海、吕庆思命他到淄博矿区演出。邓九如迫于日本人的压力,忍辱前往,不幸乘坐的汽车翻进山沟,胳膊被摔断,致使不能演唱,回老家范县,串联琴书故友,办艺班,教徒弟,使山东琴书艺术之花在范县盛开。1949年华北解放后,邓九如又从原籍返回济南市,在人民商场和冯玉凤搭班演出。从此,邓九如的艺术生活进人了一个新时期。

1950年,邓九如当选为山东省文代会代表。1952年组建明湖曲艺队,邓九如任二队主任。1952年获山东省文艺竞赛奖;1953年获省文艺会演一等奖。1953年8月参加赴朝慰问团,至朝鲜各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和朝鲜人民演出3个多月。195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慰问代表团到各地慰问演出,并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省文联常务委员。1957年,邓九如调入济南市曲艺团,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1958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1957年,邓九如创作的《打黄狼》、《宝玉探病》、《马前泼水》被灌制唱片。

20世纪60年代,邓九如年逾六旬,仪态庄重大方,唱腔古朴、高雅,自操古筝,张口一声甩腔,立即引起满堂喝彩。除了演唱传统曲目外,还演唱了大量的现代剧目,如《双赶车》、《老王卖瓜》、《借驴》、《学雷锋》、《追肥记》等。1964年,国家文化部在济南召开山东琴书流派座谈会时,邓九如、丁玉兰作为北路琴书代表参加会议。邓九如吸收姊妹艺术团的丰富优点,发展了琴书音乐唱腔。在天津与著名演员刘宝全、荣剑尘等同台演出时,创立北路琴书独具风格的重要流派"-"。

邓九如融各派唱腔,有"南路"的质朴明快,兼有"东路"的流畅华美,又具北方戏曲的色彩,加上天赋的宽厚嗓音,精湛的琴筝技术,极富感情的行腔功力,形成了他古朴高雅委婉的唱腔特色。在表演方式上有坐唱、站唱、起唱之分,讲究手、眼、身、法、步、点的运用,一人多角,装文扮武,好似一台大戏。邓九如对传统曲目进行挖掘整理,根据小说、故事、传说,编创了《借东风》、《三堂会审》、《许仙游湖》、《武松大闹十字坡》、《孙二娘学艺》、《孙二娘搬碑成亲》、《武松醉酒》等演唱节目,从中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邓九如把握时代特点,注意刻画人物典型形象,编创的《村里的好姑娘》、《直瞅人》、《巧相遇》,成为群众喜爱的节目。

邓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范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范县


下一名人:张洪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