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杨春,又名树兴,l919年出生于昌二区海尾村(今属昌江海尾镇海渔村)。父亲林家福,是海尾村的父老,在当地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少年时代,林杨春就读于海尾国民学校。在共产党员王业熹、林超常等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他思想活跃,积极上进,经常组织、带领学生到乌烈、道隆、打显、老村、南罗、唐兴和峨港等村庄演戏、唱革命歌曲,广泛宣传穷人要敢于组织起来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道理,并在海尾干了几件震动昌二区的事情。一是破除迷信,砸烂神像(木头公)。林杨春把学生组织起来,首先是挨家逐户砸烂神像,藉以教育广大群众。二是移风易俗,严禁夜游。夜游,是一种旧风俗,旧道德,是封建社会的一大毒素。林杨春带领一批进步学生,用稻杆扎成大肚草人,挂上无夫怀孕的牌子,敲锣打鼓拿到街上去示众,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列举无夫怀孕的害处以移风易俗。对此,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夸奖说:“学生哥,真厉害。砸神像,禁夜游。移风易俗打先锋!”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1937年秋,林杨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海尾特别党支部(直属昌感县委领导)第一任书记。
1938年9月,昌感县委为培养抗日骨干,在新街镇创办了琼海中学琼西分校(简称琼西中学)。林杨春被录到该校读书。
1939年2月,日寇的侵略魔爪伸入琼崖,琼西中学-停办。日寇入琼后,各地的伪政权先后组织了起来,如汉奸姜舆也当上了儋县海头伪 所所长。姜上任后,首先带兵到林杨春的家乡海尾,捕捉中共党员桂永安当众杀死。目睹一系列血的教训,林杨春觉得,我们共产党闹革命,手里不掌握武装,那是会吃亏的!于是,他广泛发动群众,于1939年春末,在海尾成立了由我党掌握的武装斗争组织——昌江县抗日游击队第七大队(下辖3个中队),林杨春任大队长,桂一枝任大队附。然而,正当武装斗争蓬勃开展的时候,昌江县国民党政府派秘书长陈冠州来到海尾视察工作,找了林杨春谈话,说第七大队和第八大队(国民党政府所控制的武装队伍)经常发生磨擦,应该合并起来。为此,林杨春召开了有桂树魁、吉进台、羊礼等人参加的紧急会议(特支扩大会议)。会上,曾出现了几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林杨春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如要合并,就等于投降;如要消灭第八大队,就等于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林杨春的意见,会议最后作出决定:要随时注意第八大队的行动,防止来自他们的突然袭击,而我们则要保持独立自主,“我行我素”。
1939年10月,林杨春带领整个大队的百多人马配合我党领导的独立总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和儋县的抗日游击队围攻汉奸姜舆于海头港口。战斗中,第七大队的战士在林杨春的指挥下,驶着木舟冒着敌人的炮火猛攻猛打。经过三四天的激烈战斗,我方终于摧毁了敌据点,打死打伤敌人多名,缴获长 11支。
1940年1月,日寇从海上攻新港,接着又从陆上进攻海尾。林杨春带领第七大队的战士英勇阻击敌人后因敌强我弱,第七大队-撤离海尾驻地,不久就将一部份队伍改编参加琼崖独立总队第四大队。同年3月,林杨春接到上级通知,毅然奔赴琼崖独立队总部参加抗日工作。
1941年3月起,林杨春还积极启发、引导弟弟林树辉、林树松、妹妹林树妹先后参加了琼崖独立总队(树松后来英勇牺牲)。与此同时,他的父母奔赴昌二区革命根据地——才地参加工作,与那里的同志们熬过了艰苦的战斗岁月。因此,杨春的一家当之无愧地被群众誉为“革命的一家”。
1941年春,中共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白沙县七坊乡将第四大队和儋县两个游击中队合编成立第三支队(下辖两个大队)。张开泰任支队长兼政委,林杨春任副官主任。第三支队定编后,琼总司令部决定将第三支队开往琼文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部队从白沙县的白石岭出发,举行小长征,途经昌、感、乐、崖、陵、保等六县,历时半年之久,冲破敌人的围追阻截,终于胜利到达万宁县的六连岭。这次小长征,使林杨春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革命意志更加坚强了!
1942年夏,根据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琼崖独立总队把澄迈、儋县、临高三县的地方部队合编起来,成立了第四支队(下辖两个大队),马白山任支队长兼政委,为了加强基层部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林杨春奉命调到该支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任政治指导员,王乃策任中队长。由于能够正确引导全体战士深入开展忆苦活动,健全组织生活,积极发展优秀分子入党,从而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使第四中队在频繁的战斗中成为第二大队(下辖第四、五、六中队)的主力。
1943年1月,第四支队第二大队在儋县洛基乡白南岭伏击监护修路的日军,适逢满载日军的12辆军车从新州开往那大,在大队长符志行的指挥下,林杨春和王乃策带领第四中队与敌激战,杀伤敌人几十名。同年6月9日,符志行带领第二大队第四、第五中队100多人,驻在迈格村准备伏击日军,突然遭到几倍于我的日军围攻,还有两架敌机助战,情况十分危急!这时,符志行当机立断,命令林杨春和王乃策带领第四中队打先锋。由于第四中队英勇阻击敌人,从而掩护了部队趁夜突围。此役毙伤日军60多人,战绩显著,创造了琼崖独立总队与日军作战能攻善守的战例,荣获了总队的嘉奖。同年8月,顽军保安六团团长杨开东带领1000多人,进犯我根据地的四行村,在抗击敌人的战斗中,林杨春为保护战士,身负重伤。
1943年底,为了开辟儋县二区平原地区,有力地配合内线反“蚕食”斗争,独立总队抽调武装组成了第四支队特务大队,周珠江任大队长,林杨春任政治委员。翌年春,周珠江和林杨春率领部队南下活动,部队来到昌感地区后,改编为第四支队第四大队。此时,为了加强部队的组织建设工作,林杨春奉命调回支队部任政治处组织股长。
1945年1月,为挺进五指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准备,琼崖特委决定,以昌感县的二区和白沙县的三区为基础,在十月田的才地村附近正式成立了昌白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同时撤销昌二区署),直接受琼崖特委和昌感县委的双重领导。为了加强对边区政府的领导工作,也鉴于杨春事业心强,善于掌握党的政策,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威望和影响,于是琼崖特委经过研究后,把他从部队调到昌白边区任区长(羊礼任区委书记)。
昌白边区政府除了做好原昌二区的南兴乡和海沙乡的巩固和发展工作以外,着重加紧开辟山区(即和昌二区接壤的白沙县的边缘地区)的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林杨春注意党的民族政策,耐心教育,努力争取民族地区的奥雅为我党服务。如边区政府工作组在第二支队别动队的配合下,捉到了国民党太坡乡乡长王亚合,区委和区政府召开会议讨论对王的处置问题时,大家认为:王亚合是太坡民族地区的奥雅,如果打死他,可能会发生民族纠纷,引起黎族同胞的不满,如果能够把他教育过来,对今后开展民族地区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于是,林杨春和羊礼等同志,分别找王亚合谈话,向他宣传党的抗日政策。通过耐心教育,王亚合表示愿意改邪归正,将功赎罪,为共产党办事。此后,边区政府根据王亚合的能力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委任他为我党领导的太坡乡乡长(事实证明,在后来我党开展民族地区的工作中,王亚合的确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开辟百打乡、邦溪乡等民族地区的工作过程中,林杨春又亲自带领工作组,耐心作好各地奥雅(尤其是邦溪村奥雅刘亚央)和社会上层人士的思想教育工作,并虚心学习民族语言,广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关心群众疾苦,从而使广大黎族群众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懂得,只有共产党才是他们的救命恩人。自此以后,太坡、邦溪、七差、百打等乡的黎族群众,踊跃给边区政府送粮送款,提供敌情。很多村庄都先后成立了救护队等后方战勤组织,许多青年报名参军参战,在琼总部队于7月向白沙县内地进军,开辟五指山根据地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5年8月,琼崖特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撤销了昌白边区政府后,为了加强对地方民政工作的领导力量,林杨春调到刚成立的白沙县人民政府任民政科长。尔后,为了培养大批党、政、军干部,以迎接解放战争的到来,琼崖公学第二期在儋县南丰开办时,林杨春奉命调到琼公学校担任普通班班主任,以加强学校的教学力量和对学员的管理工作。在此期间,他和部队医疗所的一位性情温和、事业心很强的护理员结了婚。
林杨春参军后,患了肋膜炎。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又加上在琼公学校任教期间,工作劳累过度,致使病情越来越严重。但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时刻想的是如何才能多作一点有益于党和人民的事情。林杨春刚从病榻上支撑起来就叫公务员扶着他下地走一走,看一看。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念念不忘组织所交给的工作!
1945年9月下旬,林杨春刚获悉日寇投降的振奋人心消息,就带着胜利的微笑与世长辞。享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