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 > 开封市人物

关百益


[公元1882年-1956年]

关百益(1882~1956.1),原名葆谦,曾用名益谦,字百益,后以字行,满族,开封市人。关家原住开封城内里城。关百益之父关魁征,光绪二十七年(1901)去世。1922年5~10月,冯玉祥河南省督军,10月,他下令遣散满蒙旗营,关百益一家从里城搬出,过平民生活。关百益的夫人田玉芝,是河南博物馆的技术员,善绘画,兼墨拓工作。关百益著作中的许多插图,都是她绘制或墨拓的。田玉芝共生两男一女,1972年去世。

光绪三十三年(1907),关百益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曾任北京第三中学堂校长、北京第一中学堂校长兼八旗高等学堂校长。1913年,以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为基础,成立北京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关百益任该所参事。后赴辽宁省锦县任商埠局第一科科长。1917年返回河南,初任河南省教育厅科员,后曾任河南省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河南省长公署秘书。1927~1929年任重修河南通志处纂修。1930年12月至1935年12月,任河南博物馆馆长。1936年至1938年5月开封沦陷前,任河南通志馆纂修。

关百益任河南博物馆期间,成立了博物馆理事会,制定《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这是河南博物馆建馆后的第一个条例,亦是中国博物馆界较早的法规之一。他关注专业人员的培养,当时馆中有古物研究员、植物搜集研究员、动物搜集研究员、植物和动物练习生及一些技术员。关百益重视文物的征集和收藏工作。当时馆藏文物,有1923年在新郑发现的古铜器百余件、碎铜器600件;1929年秋至1930年春,在安阳殷墟发掘获得的甲骨片和其它器物;汲县出土的铜、陶、骨器千余件;汲县、洛阳、广武、浚县等地出土的甲骨、金石、陶、玉、牙角等物;开封相国寺、鄢陵等地移交的瓷器;开封相国寺、鄢陵、洛阳等地交来的古货币及各色织品杂物。1931~1935年期间,还征集大量的动物、植物、矿物标本。当时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的馆藏堪称全国第二位。关百益很重视陈列展览工作。当时条件较差,他将文物标本库房当作陈列室,保管员担任讲解员。共设19个专题陈列部,有岩石部、民族部、杂品部、偶俑部、植物部、动物部、甲骨部、古物部、石刻部、经卷部、仪器部、特别陈列室等。珍贵的古代艺术品,吸引很多观众。据统计,1931年2~12月,参观的人数达三十六万多人次。1935年10月至1936年1月,关百益将馆藏的8件新郑古铜器精品运往英国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出。这是西方国家首次接待的中国文化展览。在赴英国之前,这8件精品在上海预展6个星期。

关百益是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学者。他对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皆有很深的造诣。

1930年6月,殷墟出土的3656片甲骨及其它文物移交给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1931年春,这批文物又移交给河南博物馆。时任馆长的关百益带领馆中专业技术人员对这批文物进行分类编排、摄影、墨拓,先后编著《殷墟文字存真》、《殷墟器物存真》、《殷墟器物征存初稿》3部书。《殷墟器物存真》共3册,成书于1929年12月,1930年3月出版,书中收有金石器、玉陶器、甲骨牙角器、贝壳等。《殷墟文字存真》为线装16开本,共计8册,1931年6月出版,该书收入甲骨拓片800幅,龟甲卜辞600片,兽骨卜辞200片。书中拓片精细,图版印刷清晰,是研究甲骨文的宝贵资料。

1923年8月,河南新郑县城关镇发掘出土文物七百余件,内有较完整的青铜器百余件,带铭铜器两件,当时驻守郑县的陆军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将这批文物运至省会开封,并组织学者用4个月时间,编箸《新郑出土古器图志》一书。但该书成书时间短,定名不准,器物未经修整,所制图版不太清晰。关百益又进行研究,补充一些器物,编著《郑冢古器图考》、《新郑古器图录》两书。《郑冢古器图考》12卷,1925年出版。该书以三礼名物制度与新郑出土古器物相印证,对新郑出土的60余件古铜器的尺度、造型、纹饰及用途进行详细考证,特别对周王子方器铭进行考证,著有《周王子颓器识考》一卷。此卷除收入《郑冢古器图考》中,并载入《河南金石志》中。关百益还将王国维、马吉樟等人的不同意见收入该书中。《新郑古器图录》2卷,1929年出版,共收录完整的器物93件,图版清晰,器物经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马衡等人进行鉴定。郭沫若对此书十分关注,说:"新郑器物余均未见,近有关百益氏编著《新郑古器图录》一书,采收其青铜器九十三件事,并别录考释诸事为一卷以附之,始得识其大略。"郭沫若还对该书中的"周王子方器"、"乙类方壶子"两件文物进行了研究。

关百益对龙门石窟研究的著作很多。1913年,他任北京内务部古物陈列所参事时,利用工作之便,已开始从事龙门石窟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1913年整理的《龙门四品手稿》,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图书室。1922年撰写《龙门二十品释证》。1929年编纂《石华》一书(2集8册),该书选取龙门自北魏至唐代石刻之精华,收录老君洞、宾阳洞、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洞、火烧洞、老龙窝、石牛溪、王祥窑、双窑中的石刻造像之精品,是研究龙门石窟的重要参考书。1930年编著《老君洞石墨撷英》。1931年后,编写《伊阙石刻志》40卷,因限于资金,未能付梓,该书手稿已不知去向。30年代初写的《伊阙石刻图表》,1935年出版。该书中的造像图,皆采自光绪三十年(1904)法国人沙畹所摄百余幅图片,这是龙门摄影最早最完备的图片,有文字著录二千二百余品之多。该书图文并茂,保存了龙门石窟遭受帝国主义及民族败类破坏、洗劫前的面貌。1936年冬,关百益再次赴龙门考察。他按山逐洞摄影,发现一些新佛像、唐碑,此次共摄影三百余幅。以此为基础编著《伊阙古迹图》一书,1937年出版。关百益利用调查搜集的资料,还编著《伊阙魏刻百品》、《伊阙魏刻百品释证》、《初拓伊阙造像文字百品》、《伊阙石墨撷英》、《老君洞知名造像图谱》、《伊阙石刻著录表》、《伊阙石刻著录表序》、《伊阙石刻图解》、《伊阙石刻志节略》、《伊阙石刻志叙录》、《伊阙唐刻百品》、《伊阙造像题记》等。

20年代关百益便致力金石研究。1930年9月编著出版《南阳汉画像集》。30年代,他对河南省的重要石刻及博物馆藏石刻进行系统的考证。著有《河南石志》、《响堂石刻志》、《宝山石刻志》、《山泉石刻志》、《河南石志分类说略》、《河南石志序例及说明》、《审美堂藏石录》、《石刻存稿》、《繁塔石墨撷英》等。1932年,关百益从洛阳张氏处得汉残石百余块,他以行字多少为次序编成《汉熹平石经残字谱》一书。研究魏经,又著有《魏石经考》、《魏三体石经尚书春秋残石序例》、《魏三体石经残石释证》、《魏正始石经残石影本附跋》、《魏正始石经春秋尚书残石跋》等。关百益任河南通志馆纂修,在《河南通志·金石志》同时,又《河南金石志》40卷及《河南金石志图》,收录新郑、洛阳的彝器、洛阳的石经、南阳画像石、北邙一带的墓志及龙门、巩县石窟寺的造像。该书出版,颇受文化界的重视。《河南金石志图》一书,系从《河南金石志》辑录的精品,分正编、附编。正编4集,收录的器物以金石为主;附编2集,收录以陶、玉、砖瓦、角、骨、龟甲兽骨文字为主。他编写的金石著作还有《金石书目》、《金石史》、《关斋金石文存》、《河南金石志谱》等。

关百益是颇有影响考古学专家。写有《考古浅说》、《考古津梁》等。1936年,他应河南博物晨光读书会的邀请,主讲《考古学大意》,对考古学的定义、范围、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考古学大意》在1936年《河南博物馆馆刊》上连载发表。

关百益对古代货币、如意等文物亦颇有研究。货币专著有《东亚民族国币举要》、《泉景目录》、《泉景》、《方城币谱》、《跋抄本武露谷钱谱》等。1931年河南博物馆珍藏有安南赠给清廷的9柄如意。他对这批如意逐件进行研究,编写《登封如意图考》。9柄如意后来保存在台湾。

关百益乃书画名家。1934年在省会开封举办河南省现代书画展览会,展出关百益《樊楼灯火图》、《满域风雨近重阳》等5幅绘画作品及行楷《林屋山人墓志》拓本、行楷《闻喜赵君墓志》拓本2件书法作品。《二十世纪开封书法作品选集》收录有关百益隶书《胜日寻芳》轴一件,篆书《河津龙门》行书题款一件。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关百益为保护文化珍品滞留开封。日伪政府曾任命他为盐务局税务会计科科长,1941~1944年又任伪河南通志馆编纂。对伪职关百益开始坚辞不就,日本宪兵队特务绑架其亲属,他-就任。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经张钫介绍,关百益赴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主讲考古学、先秦史、民俗学等课程。1956年1月16日在西安去世。


  相关院校:
西北大学
关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6年)去世的名人:
西北大学人物介绍
开封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开封市


下一名人:时敏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