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慈(1908~1947年)原名建通,又名李迪,字贯之.紫陵乡王村人。冠慈8岁上学,后考入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在进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他读了《通俗资本论》、《列宁主义ABC》、《史学纲要》以及《响导周报》等革命书刊,聆听了许多“五四”运动的革命故事。
1927年初,冠慈第一次走出学校,随同郭大佛、郭晓棠等进步青年,参加郭济英为首的国民党左派组建“沁阳县党部”的活动,力排旧的豪绅势力.宣传政治创新,改良社会风俗。
1928年夏,冠慈中学毕业后,回乡同进步青年郭大佛、郭舜仁、郭建中等搞农-动,他走乡串村,宣传讲演,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斗豪绅、打神像、拆庙宇、兴学堂等活动,在紫陵一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1929年7月冠慈考入开封高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毅然休学返乡.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应聘在沁师任教期间,不仅利用课堂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而且多次发表演说,号召爱国青年团结起来,抗日救亡。一次,在沁师“中秋月夜坐谈会”上.冠慈挥笔写了《哭辽东》著名诗篇。诗中写遭:“哭罢江山无渭流。-惨祸已临头;恨尔民贼方得意,寝此匹夫能不羞!复我片土可百世,杀敌一毛足千秋;男儿一付好身手,拼将热血洒神州。”
1932年春,冠慈同郭大佛、郭晓棠先后成立“青年反帝大同盟”(简称明月读书会)及“二七社”进步青年组织.并多方寻找共产党。后经济源党组织负责人党继新介绍。省委派李新民来沁组建党组织,接纳李冠慈、郭大佛等10人入党,于3月在紫陵开化寺建起中共沁阳第一个支部委员会。7月,他和郭大佛、郭晓棠又在紫陵建中小学举办“暑期读书会”,组织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建立地方武装。同年冬,同从北平回乡的进步青年王跃轩取得联系,着手重建党组织。后介绍王跃轩入党,重新成立中共沁阳支部委员会。1933年春,冠慈由沁返汴,当他得知参加“沁济-”的共产党员郭舜仁、任建樟被押在开封绥靖公署监狱时,他多次探监.送食送衣,并设法营救。6月底二同志遇难后,他又设法领得尸首,备置棺木,暂将烈士遗体埋于开封西门外附近的怀庆义地,并安慰家属,为烈士撰写祭文。
冠慈高师毕业后,先后到辉县师范、孟县坝西小学任教。在这期间,他断然停止讲授国民党编印的课本,坚持向学生讲授鲁迅、郭沫若、巴金、丁玲等左翼作家的进步文章,有时整堂课给学生讲的都是政治时事和革命故事,教唱革命歌曲,向学生讲授革命道理。
1937年7月初,冠慈为寻找八路军,和爱人郭淑珍及其堂弟郭俊一行3人,踏上去太原的征途。在太原,经老同学介绍,他们一起参加“党政军干部训练班”,不久改为“青年抗日决死队”。次年初,冠慈正式参加八路军,任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部长。1939年3月至1941年2月。冠慈调任灵寿县抗日政府县长期间,战斗频繁,支前任务繁重,他身先士卒,依靠群众。先后动员3000多人日夜支前,不仅对“百团大战”的胜利作了贡献,而且较好地完成了支援和保卫延安的任务。同时,全县农业、教育等各项工作也搞得较为出色,曾荣获“模范县长”光荣称号。
1941年3月以后,冠慈先调任平西专区专员,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夏,又调任冀东行署秘书长。在这期间.尽管他的胃病严重,身体极度虚弱,但仍和同志们一样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减轻农民负但,把机关生活搞好,他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生产自救”的号召,发动机关干部开展大生产运动。生产中,他总是和警卫员、干部一起上山开荒,参加劳动。在他的倡导和操办下,机关还办起水磨、商店、织布厂等工商业,对解决机关经费不足.减轻农民负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47年秋,冠慈病情更加严重。冬季的一天,他在工作中突然晕到,组织上随送往平谷军区医院抢救。但因病情恶化,途中不幸逝世,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