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惠安县人物

陈金城


[公元1802年-1852年]

金城

(1802~1852年)

金城,清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生。字念庭,号殿臣,洛阳镇岭头村人。父陈纯仁在外为塾师。金城幼年颖悟,随父就学,所阅之书,过目成诵。13岁参加县试,考中秀才。后入泉州清源书院读书,与陈庆镛苏廷玉黄宗汉、杜蕉林等人同窗。16岁,师从同邑经学家孙经世攻读经学,孙赞赏其才华,许配以女。道光二年(1822年),金城参加乡试,中第十三名举人。

道光七年(1827年),在惠安知县仝卜年倡议下,金城与孙珩、孙其青等8人为董事,孙经世等16人为襄事,出面募集两万金,于县城东门外建造文峰书院兼考棚,余资存商生息,以供司职膏火。

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金城与恩师、岳父孙经世随福建省乡试主考官、礼部侍郎、浙江学政陈用光赴京。道光十二年(1832年)正月,途经扬州,随陈用光拜访经学家包世臣,亲聆教诲。二月抵京后,在孙经世指导下,于住处京都泉州旅邸开设讲堂,讲演易经、礼经。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十八年(1838年),金城两次参加会试皆不中,后遇“大挑”,以二等选署古田教谕,旋授连城训导。任职期间,“循循善诱,到处咸有声称”。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英军进犯福建。金城撰写《平夷论》,提出“未至则防守为先,将至则望为要,既至则策应为重”的御敌策略和“兵以卫民,民以卫兵”的兵民团结、共同抗敌的军事思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再犯福建,金城撰写《筹守福州议》和《筹守泉州大坠议》,闽府当局“照议商办,民赖以安”。同年,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口督部抗击英军,为国捐躯,金城为其撰写神道碑文,沉痛哀悼。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金城为陈庆镛代拟《申明刑赏疏》,指控-权贵、败将逃官,申明必须以法治国才能得民心。奏文一上,“直声震海内”。

由此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先后撰写《杞忧私记》等11篇政论文,极力反对清廷对列强“讲和”、“互市”及开设闽、浙、苏、沪、津五处码头,重申必须主动抗敌。此外,金城还在《福州团练记事》(1845年)等文中论述固疆御侮问题。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则徐道经金城家乡,于该村岩山崖石上题词“观文化成”。

此间,金城调京为内阁中书,嗣改刑部云南司主事。金城到任六个月,同僚们“震其名”,遇疑难案件,都来找他商议;每次拟奏稿,也向他“殷殷求质”。金城皆悉心指点,因此名声更大,上司都很倚重他。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金城请假归里省亲,途经上海,恰遇英人计划在上海开建马路,准备毁占民田和民墓,遭到居沪福建人的反对,双方相持不下,当地官吏也束手无措。金城遂约请居沪闽人立下禁约,并向地方官吏提出交涉,理直气壮地抗拒英人。英人听说后心惊气泄而不敢实施其计划。自此淞江一带的妇孺都知道陈金城的大名。

咸丰二年(1852年)夏初,陈金城回到家乡,劳累成疾,于八月二十一日病逝,享年51岁。

金城博学诸说,尤其精通《易经》,融汇汉、宋诸家言而“独出己见”。他治学严谨,教授有方,如取五礼道政,各绘为图,补以汉经与旧说,“令学者豁然易晓”。他又工于书法,曾在洛阳桥中亭上题词“海内第一桥”,闻名闽郡。遗有文、史、哲学著作《怡怡堂文集》6卷292篇。

陈姓名人堂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80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52年)去世的名人:
惠安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惠安县


下一名人:何中安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