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山(1896—1980),祖籍神木县乔岔滩乡贺家峁村。其父早年逃荒,落籍定边,织席为业。崇山出生于定边县城,幼入私塾。民国12年(1923),杨虎城部姬汇伯营在定边开设盐务保运局,崇山应聘任司书。越2年,转去安边,在旧友任和亭任局长的安迫土药局当巡丁。不久,即调任定边县-巡官。后-改称保安队,崇山任分队长。民国20年(1931),国民党军八十六师驻定边,任和亭团发生兵变,崇山即辞去公职,转而经商。民国25年(1936)定边解放后,仍做小本生意。
民国30年(1941),崇山参加定边市组织的参观团,赴延安参观20余日。边区政通人和,丰衣足食,所见所闻,使其耳目为之一新。10月,边区定边县委任崇山为县府一科科长。未就职,边府来函,委崇山为边区政府委员、定边县参议员。自参加三三制政权工作后,表现更为积极,热心为革命奔走,任劳任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崇山率先响应,动员母亲、妻子、儿媳和同院妇女,组织纺线组。不久,妇女纺线组遍及全城。后崇山停止经商,以全部资金转办油房,解决军民食油困难,并捐边币30万元,帮助抗属、工属发展生产。边区俗称游手好闲不误正业的游民为“二流子”。为教育“二流子”改掉从旧社会带来的恶习,他再次捐资边币两千元,麻油20斤,协助政府开办生产训练班。每逢星期三早晨还亲临讲课,促“二流子”早日转变。崇山热心教育事业,1942年县参议会上,与议员武绍文等联合提出5项建议:一、教育要和生产结合;二、贫寒子弟政府酌情补贴学费;三、教写教算,讲求实用;四、学生要有礼节;五、学生毕业后,自己选择职业。于是崇山被选为定边完全小学董事会主任,并担任民教馆主办的妇女半日班校长兼教员。他亲自劝学,动员家长送子女上学。曾6次赴延安开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民国35年(1946),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参议员。是年冬,崇山见三边七七剧团时常露天演出,就捐赠每人羊毛1斤,为演员织毛袜御寒。
民国36年(1947)春,马鸿逵部占据定边。崇山未及撤出,被马部捕押,解送宁夏,供出参议员身份及自己的活动情况。数月后,经家属请定边绅士保释出狱,在衣食梁妹夫家避居半年,复回县城闲居。建国后,转城关镇南园子农业社落户务农。
1961年,崇山被通知参加“四类分子训话会”。自此,糊里糊涂成了“历史-分子”,未经任何法律手续。他自觉年事已高,历史上又有过不光彩之举,无心究其根由。他相信,共产党终究是不会冤枉好人的。直至1973年,经群众民主评议,以其一贯遵规守法、勤劳朴实而摘掉“历史-分子”帽子。1980年病故。终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