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丕(?~1009年),字太简,北宋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的父亲韩杲在后晋时曾任曲主簿,在同契丹作战中殉国。韩丕自幼孤贫,但很有抱负,爱读书,精通《周易》和《礼记》。成年以后,开始练习写文章。宋太祖开宝年间,郑牧知文州(治今甘肃),他与之同行,薄游两川。后来郑牧又知成都(今四川成都),以他掌书奏。
太平兴国三年(978),举进士,声名藉甚。公卿多举荐他,于是调为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治今湖南衡阳)。韩丕曾著《孟母碑》、《返鲁颂》二文,当时人们多讽诵他的文章。枢密副使石熙载也举荐他的文章,入朝以文学试中书,后为著作佐郎、直史馆。不久,又改为左拾遗。太平兴国八年,迁职方员外郎、知制诰。雍熙初(984),加授虞部郎中。二年,知贡举。韩丕性情纯厚,遇事胆小谨慎。而宰相宋琪性情偏急,经常督促责备他。舍人王祐也以前辈自居欺压他。韩丕心里不服,于是上表请求到外郡任职。朝廷命他知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就改职方郎中。端拱初(988)又拜右谏议大夫,先后知河阳(今河南孟县南)、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北)。在外郡任职期间,他“以冲澹自处,不奔竞于名宦”,受到嘉奖。淳化二年(991),他再次入朝,为翰林学士。后充集贤殿修撰知均州(治今湖北均县西北)。再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最后出知滁州(治今安徽滁县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于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