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楠
(1901~1977年)
黄泰楠,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东园镇人。父黄达德,设塾家乡,言传身教,严督子女。母陈静,务农。泰楠自幼在父亲熏陶下,勤奋好学,于泉州开元小学毕业后,以榜首考入泉州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此时,因父病逝,家道中落,乃转入集美师范半工半读。民国11年(1922年),考入厦门大学教育系。民国16年,大学毕业,回惠安中学任教,并任校长,后应聘于厦门中学。民国17年秋,受聘至集美师范任教。民国18年,任集美中学教务主任。民国25年12月,被选聘为集美师范学校代理校长。民国26年6月,改任集美中学兼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泰楠遵循陈嘉庚先生“抱定牺牲苦干之精神,努力抗战救国之工作”的教导,致力提高教育质量。他经常巡视课堂,查阅学生作业,辅导师生课外活动,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民国26年10月,为避免损失,泰楠和校董陈村牧等决定将集美学校内迁安溪。时公路已被破坏,泰楠与师生步行65公里前往。他们以文庙为战时宿舍,生活艰难,一个“大成殿”,住了百余名学生。学生不但要学好原有课程,还要进行战时的特种训练。11月,泰楠发动集美学校师生员工捐棉背心代款600元,汇给省抗敌后援会转前线战士。同年,他还兼任集美学校委员会主任,主编《血花时报》和《集美周刊》。民国27年3月,泰楠组织普师第十一组、简师第六组学生,到长泰县担任民众训练工作。8月,又组织普师第十一组学生赴沙县参加战时民众教育干部训练工作。9月,组织简师第七组学生赴沙县接受集中军事训练。师生们还组织晨呼队、歌咏队、演讲队、演剧队,深入群众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活报剧,宣讲抗日形势,号召群众加紧生产,支援抗战。
民国28年4月,泰楠应聘南渡菲律宾,担任怡朗华商中学校长秘书,综理校政,兼执教鞭,后继任校长。举凡学校的行政、教师的福利、同学的德业进修,无不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他还潜心学问,亲自担任文史教师,主讲西洋史,教学效果良好。他平日以校为家,卧室陈设简陋,常年粗茶淡饭,穿的是白衫加汁裤。
民国31年(1942年),菲岛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泰楠避居于干拿温火山麓,写下不少诗作,抒发对日军暴行的憎恨和对遇害亲友故知的深切悼念。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菲岛重光,泰楠为“怡朗省巴西镇朗肴村诸殉难华人公墓”题写纪念碑志,让菲华人民牢记这一血泪仇。
菲岛光复后,泰楠续任华商中学校长。当时校舍被毁,校具遭破坏,他带领全校师生,搭起临时教室,立即开学上课,经过广大爱国侨胞的共同努力,于1947年秋建成新校舍,学校迅速恢复。人们称颂他“办事认真,忠于职守,筹措擘划校政,厥功至伟!”
民国36年初夏,泰楠回国探亲,但已见不到慈母和幼儿。鉴于家乡经济残破,教育落后,整个惠南地区没有一所中学,他带着旅菲乡侨的重托,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与乡亲谋划筹建惠南中学,从组织校董会、借用校舍,至聘请校长和教职员,都躬亲负责。经过紧张的筹备,民国36年秋,惠南中学招生开学。是年10月,他再度赴菲续职,沟通瀛海,联系海外乡侨,捐建惠南中学新校舍。到民国38年夏,以“侨菲堂”为主楼的新校舍,便屹立在惠南东园大觉山麓。
1954年5月,泰楠辞谢华商中学的挽留和新加坡李光前恳请携眷赴星岛接长华侨中学之美意,毅然回国。又辞谢中侨委留他在北京工作的盛意及集美、国光等著名侨校的聘请,回到惠南农村工作。1955年,被委任为惠南中学校长。他积极筹款扩建校舍,于1958年增办高中部,聘请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著名教师任教;又亲自兼课,担任文史教员。他家离校不远,且患有胃病,仍坚持单身住校,与师生一起在食堂用膳。每天与寄宿生一起早操,经常深入自修室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谈心,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直到学生就寝后方回自己的宿舍。1958年,泰楠与旅港同胞陈培金首倡创办惠南华侨医院,并筹组东园侨联,向海外乡侨募款兴建侨联大厦,建立电厂。他关心家乡后峰小学的办学情况,长期兼任该校董事长。
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虽然年逾花甲,仍坚持与师生一起挑水栽瓜种菜,搞好勤工俭学。其间,海外亲友曾寄赠数吨化肥给他,他全部献给生产队的乡亲搞好农业生产。
他献身教育的精神和显著的办学成绩,受到海内外华侨和各界同仁、学生家长的赞扬,多次当选为福建省政协、侨联常委、晋江地区政协委员、侨联常委、惠安县政协副主席、侨联副主席、人民代表等;屡次被评为华侨和教育界的先进工作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全国和省、地、县的先进表彰大会和代表会议。
在-期间,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莫须有罪名和各种-,使他愤愤不平。特别是目睹惠南中学遭受严重破坏,他更是痛心疾首。1977年1月4日,因长期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终年77岁。
1984年1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赠他“乐育英才”的金字题匾。菲律宾怡朗华商中学特设“黄泰楠先生纪念基金”,惠南华侨医院建立“黄泰楠先生纪念厅”,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