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自治区 > 防城港 > 港口区人物

刘镇夏


[公元1921年-1949年]

刘镇夏,1921年生于广西防城县光坡乡一个显赫的官僚地主家庭。在校读书时,丝毫没有一般阔少爷的架子,喜欢与穷苦人家的孩子玩游戏交朋友,他们苦难的童年生活,激起刘镇夏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使他选择了一条与父兄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刘镇夏始终走在斗争的最前列,并从中接受了锻炼。

随着蒋介石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政策的推行,防城的-顽固分子气焰更加猖獗。他们禁止学生阅读进步书刊,解聘进步教师,压制爱国活动。防城县抗日领导小组-解体,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转入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目睹自己尊敬的师长们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看到救国活动被打击扼杀。刘镇夏义愤填膺,立即与进步学生骨干一起,组织学生向社会疾呼:爱国何罪?抗日何罪?通过这个严酷的现实,刘镇夏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投降的反动本质,他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他的思想也逐渐由朴素的爱国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

1944年,日本侵略者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后,广东大部分地区沦为敌后,此时,正在广州骧勤大学深造的刘镇夏弃笔从戎,毅然回到家乡。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组织群众与国民党防城盐税警作斗争。为了武装革命,刘镇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购买0弹药。1945年6月,防城党组织成功地领导了那良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我党领导下的防城县第一支公开的人民武装——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这更坚定了刘镇夏领导武装起义的必胜信心。

1945年冬,广东南路人民解放军第一团(老一团)奉命转移到防城县参加开拓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翌年春,国民党嫡系一五六旅四七六团衔尾追来,妄图一举歼灭老一团及防城人民武装于十万大山之中。该旅旅长便是刘镇夏的胞兄,后任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的刘镇湘。刘镇湘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此次率部南归,正可谓“年轻得志”、“衣锦还乡”。他踌躇耀乡梓,到防城后,即作“扫荡”策划,给老一团和防城人民武装造成极大的威胁。为利于对敌斗争,防城党组织经研究决定,派刘镇夏以兄弟至亲关系,帮助兄长完成“-交给的任务”而效力为借口,打入敌部。刘镇夏年轻,又读过大学,才华横溢,深得刘镇湘的喜爱。地下党又通过民主人士刘镇原的推荐,刘镇夏终于顺利地进入了敌部。刘镇湘见小弟仪表非凡,能力过人,则想好好栽培一番,便委以私人秘书之职,这样,刘镇夏便穿上了“国军”服装,佩上了少校肩章,钻进了敌人的“心脏”。利用自己秘书兼旅长胞弟的双重身份周旋于敌群,获取了大量敌情报,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地下党,使我革命力量在敌人频频的“扫荡”中免受损失。敌人半年多苦心策划的“围剿”、“扫荡”阴谋以失败而告终。刘镇夏在深入“虎穴”期间,曾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将敌人“看家”的三挺机枪及部分子弹巧妙发送到游击队部。他还借助刘镇湘的权力,把《防城日报》的器械迁到东兴出版《正气报》。他任报社副社长,安排一批地下党员进报社,分别担任总、和印刷等工作,变报纸为我党对敌斗争的舆论阵地。刘镇夏只身深入魔窟,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凭着机智勇敢和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1946年秋,刘镇湘旅北调打内战,刘家要刘镇夏去广州读书。恰在此时,防城党组织遵照中共香港分局关于“分散、隐蔽、积蓄力量”的指示精神,对一批党员及进步骨干进行转移隐蔽。组织让刘镇夏以复学为由,到广州骧勤大学继续读书,利用学生身份隐蔽起来,等待新的任务。

1947年,刘镇夏大学即将毕业,和所有莘莘学子一样,心里也有几分喜悦。然而就在此时,防城党组织正贯彻上级“放手小搞,准备大搞”的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公开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钦(州)、合(浦)、灵(山)、防(城)四属部队也集中防城,加强了十万大山根据地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扩大武装斗争,经过充分酝酿,防城党组织决定以民变形式,在三波、光坡、企沙沿海举行武装起义,考虑到刘镇夏在三光企的群众基础和威望,考虑到他一贯对党的忠诚,对武装斗争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华,决定让他以公开身份,参加领导武装起义。刘镇夏接到通知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大学毕业证书,风雨兼程地奔回故里,夜以继日地准备武装起义的各项工作。

1947年5月14日,防城党组织领导举行了三(波)、光(坡)、企(沙)革命武装起义,成立了“农民翻身独立大队”,刘镇夏任大队长,苏就芳任政委。长期以来深受反动势力统治压迫的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地奔向起义地点,刘镇夏在1000多人的群众大会上,激昂地作了题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工农要翻身解放”的讲话,宣布处决恶霸地主分子,并首先将自己家里0、子弹及部分粮食拿出来,打开地主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人民。仅十多天时间,起义部队扩大到8000多人,拥有轻机枪八挺,长 700多支。5月24日午夜,刘镇夏率领起义部队袭击防城县城,攻克了敌守城制高点狗岭碉堡,歼敌一个排,缴获重机枪一挺,步枪10支,子弹一批。首战告捷后,刘镇夏又率部队东袭龙门,西打江山江平东兴,继而在防城北部围攻大直,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刘镇夏的军事指挥才能日臻成熟,逐步成了十万大山游击战争的传奇人物之一。不久,农民翻身独立大队和钦防两县的其他游击武装合编为钦防农民翻身总队,刘镇夏担任副总队长兼直属大队大队长。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十万大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武装斗争捷报频传。国民党两广当局惊恐万状,纠集了粤桂两省的三个保安团及钦州、防城、邕宁、上思四个县的地方反动武装近3000人的兵力,逼进十万大山,妄图扑灭人民革命烈火。在反“围剿”的残酷斗争中,刘镇夏总是一马当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英勇善战、功劳卓著。1947年9月,钦防农民翻身总队整编入粤桂边纵队人民解放军序列,防城部队编为第三支第二十团,刘镇夏任副团长,独七团成立时,刘镇夏任团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刘镇夏于1947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一生中最崇高的政治追求。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十万大山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做最后的挣扎,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之后,又实行残酷的-、围困、“驻剿”。人民武装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经浴血奋战,粉碎了敌人的新伎俩,并通过战斗缴获武器装备自己。经过一个多月的周密侦察,于1949年3月,第三支队以第二十团为主力,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一举攻克了法国殖民者统治的越南海宁省会芒街市,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钱物。刘镇夏作为战斗指挥者之一,表现非常出色。

同年4月底,国民党防城县 大队班长颜爱才、刘二因不满长官扣饷-,又看到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便主动找到我地下工作者,表示愿意率领手下携枪投奔游击队。刘镇夏认为这是一次策反、和平解放防城的好机会,便先和团政委彭扬去找到这两人,教育他们认清形势,弃暗投明。为了进一步具体落实攻打防城时里应外合的作战部署,5月4日,刘镇夏带领张家富、黎锡盛、络振东等三名警卫员,再次亲临虎穴。5月10日,就在完成这次任务后的归途中,在林潭村与敌人搜索部队遭遇,因敌我力量悬殊,与敌人血战两个小时后壮烈牺牲,年仅28岁。

刘镇夏牺牲后,当地游击队和革命群众怀着沉痛的心情,将他的遗体掩埋。解放后,防城县人民政府将刘镇夏的遗骨重新安葬于防城镇北面一个幽静的土岗上,取名“镇夏岭”。1991年,防城县委、县政府在“镇夏岭”建了一座庄严的烈士陵园,刘镇夏与其他防城英烈的高大雕像昂立园内。每年清明节,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烈士陵园,献上花圈、诗文等,以寄托对英烈的怀念。

光坡镇 光坡镇位于防城港市东南面,光企半岛中段,距防城港市中心仅18公里,东濒钦州湾,南接企沙镇,西临防城港。水陆交通方便,防企公路、防城港市东部沿海环岛公路由北向南贯通全镇。全镇人口20145人,总面积98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临海,辖9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 光坡镇地处滨海丘陵地带,是港口区最大的农业镇,也是防城港市海水养殖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 详细++

刘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9年)去世的名人:
港口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港口区


下一名人:李凤英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