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东莞市人物

容庚


[公元1894年-1983年]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容庚从小受到长辈的熏陶,对他一生的治学影响极大。民国2年(1913),容庚开始研习吴大澂的《说文古籀补》和桂馥的《缪篆分韵》时,即荫发补辑之意。民国6年中学毕业后,留母校东莞中学任教,担负文字学课,业余仍继续学习篆刻与古文字。民国8年撰《雕虫小言》一篇近万言,论述学篆、学篆与治印之关系、治印之方法及参考书籍等甚详,以“容斋”之名刊于《小说月报》,是他最早发表的述作。

民国11年(1922),容庚北上求学,路过天津,挟《金文编》稿本晋见著名的考古学家罗振玉,深得罗的赏识,罗谓《金文编》正是他自己“欲做而未成者”,再三叮嘱“务竟其成”。并介绍他见马衡沈兼士教授,遂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研究生。民国14年,《金文编》书成,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沈兼士邓尔雅诸学者为之校订并序。《金文编》是继《说文古籀补》之后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有新突破的第一部金文大字典,由于它更加详备和严谨,深得学术界的推崇。民国15年,容庚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大学当讲师,翌年转入燕京大学任襄教授、教授,并任《燕京学报》的主编。

从民国16年(1927)起,容庚兼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因而有机会接触故宫收藏铜器原物,手目摩挲,辨伪经验日进。他有感于清代金文真伪杂糅,于是开始有计划地清理传世铜器。先后编印了《宝蕴楼彝器图录》、《武英殿彝器图录》、《海外吉金图录》等,总计共800器,都是从众多的青铜器中去伪存真地逐件筛选出来的。容庚以8年的时间,专事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工作,辛勤耕耘,寝馈其中,终于在民国30年完成了《商周彝器通考》这部开创性的巨著。全书取材宏富,抉择有方,考证谨慎,图文并茂。它标志着青铜器的研究从旧式的金石学迈向近-古学的新里程。

抗曰战争胜利后,容庚举家南归,在位于广州河南的岭南大学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主编《岭南学报》。1952年院校调整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大学里,容庚课余仍继续从事古文字和古铜器的研究,著有《甲骨文概况》、《殷周青铜器通论》、《清代吉金书籍述评》等。后来由于南方有关青铜器铭文的资料匮乏,《商周彝器通考》的改编工作遇到许多困难,不得不中途停辕,于是他的研究兴趣便转移到书画法帖上来,主要著作有《记竹谱十四种》、《倪瓒画之著录及其伪作》等。60年代以后,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丛帖目》、《历代名画著录目》和《颂斋所藏所见书画小记》这3部大型工具书的辑述上面。

容庚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收藏家,其藏书以金石、丛帖最具特色,最为丰富。民国18年(1929)郭沫若日本研究文学和古史的同时着手研究古文字,但苦于资料奇缺和无人讨论,便致函容庚求借书籍、金文拓片并讨论学术问题。容庚如其所愿,连珍贵资料《殷墟书契前编》也远道见假。郭氏著名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和《两周金文辞大系》得以顺利成书,有赖于容庚的无私援助。

容庚毕生献身于教育和学术事业,为国家培养好几代文字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专门人才,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国后,他将历年所得的大批青铜器,包括唯一存世的金书《栾书缶》等献于国家。70年代又将珍藏的字画、古董分批献出,其中包括宋人《云山图》及祝枝山倪元璐等人的字画。1980年更将1万多册古文字、金石、考古、书画方面的书籍献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许多是难得的拓本和罕见的珍品。

容庚生平正直,见不平事敢怒敢言,故深为学者见重。1983年于广州病逝,终年89岁。


  相关院校:
北京大学
容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9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
北京大学人物介绍
东莞市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东莞市


下一名人:刘光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