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谱笙(1879~1949)名兆釜,祖籍浙江省湖州市菱潮镇,世居湖州城内马军巷。是湖州旅沪公学的创始人兼校长,陈英士先生革命活动的积极支持者,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创始人,光复上海的领导人之一,是辛亥时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更是一位爱国革命志士。
杨谱笙幼年随父杨宜园居已在上海从商二十多年的三兄杨信之家(原北浙江路821号,今浙江北路61号浙江北路第二小学)。其童年时,由父亲宜园公亲自课读,后由其四兄杨诚之(名兆望,晚清时任外交官,出使比利时)继续教读,少年时参加童子试。成年后要在杨信之开办的康泰丝栈中工作。后杨信之与杨谱笙逐渐成为湖州帮商团在沪的领导人物,在沪丝业界的“领袖人物”。
1903年,比其年龄大一岁的表侄陈英士(名其美)来到杨氏开办的康泰丝栈作会计助理。陈英士是学徒出身,生活上有陋习。陈英士兄陈勤士怕影响杨氏生意,托请杨谱笙“就近督教之”。
1931年至1932年8月,杨谱笙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帮于右任院长创建监察制度。 1933年2月任-监察委员,后任中国国民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谱笙因病留沪。他热爱祖国,一再反对日寇侵略,宣扬抗战必胜信念,鼓励青年效命救国。他极力反对汪精卫对日言和,斥汪伪汉奸-贼。1943年春,汪精卫派褚民谊(汪伪政权行政院副院长,湖州南浔人)利用同乡的关系两次赴杨谱笙处,以高薪相聘,求其出任汪伪政权伪职,他不为敌伪所诱,严词拒绝。后又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宋庆龄曾写信予他以慰问和高度评价。
1949年4月17日,杨谱笙因患脑溢血,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