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崇礼区人物

于战海


[公元1924年-1947年]

于战海,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礼县西纳岭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因父病故随母搬迁到张北境内大囫囵镇居住。他自幼务农,1944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刚刚20岁的于战海,就被日军抓去当了伪军。在此期间,他目睹日军到处-烧杀,无恶不作,凶残地杀害中国人民,心中感到异常愤慨,当他看到全国人民都在积极抗日,而自己却穿着伪军的服装,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奴才走狗时,心里感到十分羞愧,于是在1945年7月,经过他的说服鼓动,毅然决然地率领伪军一个班,携带机枪一挺、步枪十支,向张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投诚,并参加了区小队,站到了抗日队伍的一边。

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在区小队内部有一些革命意志不坚定者,被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再加上敌特分子和叛徒的煽动破坏,区小队部分队员认为大势已去、革命成功没有希望,企图叛变投敌。在情况非常严峻的形势下,于战海立场坚定,沉着冷静,联系了几名可靠的战士,当机立断,机智勇敢地解除了区小队的武装,揭穿了敌人分化瓦解革命队伍的阴谋,阻止了一场未遂的叛变活动,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此后,于战海调入县大队任侦察员,由于他任侦察员期间能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成绩突出,屡有俘获,战功卓著。1946年正月被任命为班长,同年3月被提升为县大队第二中队一排长。随着职务变化,他更加向往革命,积极工作、勇敢打仗,爱护战士、保护人民,在每次战斗中均能身先士卒,带领战士冲锋陷阵、勇往直前,被战士们誉为“信得过的好排长”。

1947年10月22日,国民党暂三军一个营的兵力400余人到战海三眼井一带抓兵抢粮。我县大队得知消息后,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粮食,粉碎敌人的抓兵、抢粮计划,阻止敌人在那一带欺压百姓。县大队开到西山底与敌人接了火,敌人自恃人多,装备精良,企图包围“剿灭”我县大队。我县大队当时只有200多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为扭转被动局面,县大队指战员抢占有利地形,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于战海表现得非常出色,他身先士卒带领全排战士冲锋陷阵,将敌人打的一次次败下阵去。有一个排的敌军占据了小山包,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为夺下这个山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于战海带领一个班,迂回到敌军背后,猛烈打击敌人。敌军腹背受敌,被我军打的一片混乱,抱头鼠窜。我军很快将占据山头敌一个排的兵力全部歼灭。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重创敌军,毙敌40余人,俘敌十多人、缴获机枪二挺,步枪50余支,子弹一批。当敌军探知随同县大队打游击、阻击敌人的还有县政府人员,于是敌人又反扑过来,兵力火力猛增,企图吃掉我县大队和政府机关,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采用了以往惯用的战术打法,打的赢则打,打不赢则走,在运动中打击消灭敌人。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傍晚,我军已达到阻止敌人抓兵抢粮的目的,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撤退,寻找战机再行打击敌人。于战海带领一个排担任阻止任务,掩护县大队和县政府人员撤退,阻击战打得异常激烈,敌人组织多次冲锋,始终未突破我阻击阵地一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阻击战斗,已完成县大队县政府机关人员安全转移任务,于战海身上也多处受伤,他命令担任阻击任务的战士全部撤走,于战海独自一人掩护战士后撤,子弹用尽,就同敌人拼刺刀,最后战死在高彦沟东山上,年仅23岁。于战海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政府机关人员安全转移,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了取得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他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为了永久纪念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一贯英勇善战、壮烈牺牲的于战海,中共张北县委决定,将西山底改名为战海村,同时,要求全县党政军民路经该村时,必须下马默哀,以示怀念。1953年该区城建乡,用烈士的名字命名为战海乡。

(张世荣)

于姓名人堂
于战海相关
同年(公元192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
崇礼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崇礼区


下一名人:杨裕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