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谔(1027~1083年),字子正,北宋西北边将。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迁居关中,父种世衡为名将,谔与兄古、弟诊被关中人誉为“三种”。谔以父官累为左藏库副使,延州帅陆诜荐知清涧城(即今陕西清涧县)。
西夏一部落首领嵬名山住故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其弟嵬夷山先投降宋军,种谔趁势让夷山诱降名山,将名山部下李文喜召来,赠予金盂。文喜许降,而名山不知详情。种谔率军直抵绥州包围了名山军帐,文喜拿出金盂示之,名山即率众从谔而南。种谔招降夏军首领300人,民户1.5万户,士卒一万余。种谔准备在绥州筑城,陆诜以谔无诏出师,令还军至怀远(在今宁夏隆德县)。夏军四万人突至城下,列阵而围。种谔命嵬名山率百余士卒先出城挑战,自己领兵继后而出。又命城内百姓关闭城门,在城头上鼓噪,以迷惑敌军。两方交战,宋军胜,追击20里许,俘获甚众。随后即筑城绥州。陆诜劾种谔擅自筑城,不禀节制,朝廷将种谔贬秩四等,安置随州。后侯可入见神宗,神宗问起种谔之事,侯说:“种谔奉密旨取绥而获罪,后何以使人?”【注:见《宋史·种世衡传》】神宗悔,命复其官。
韩绛出任陕西宣抚使,用种谔为鄜延钤辖。韩绛欲城啰兀,取横山,命种谔率兵2万出无定川(即无定河),诸将皆受节度,发河东兵会银川。因庆州兵叛,诏罢师,弃啰兀,将种谔贬为贺州别驾,后徙华州。韩绛复任相,以前功复谔官,任礼宾副使知岷州。吐谷浑聚兵于洮、岷,种谔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逋宗、讲珠、东宜诸城,掩袭至黄河,斩首7000级,以功迁东上阎门使、文州判史知泾州,调为鄜延副总管。
他向皇帝建言进兵西夏,帝即决意西征,以种谔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寨(今陕西米脂县),三日不克。夏兵八万人来援,谔出兵无定心阻击,大破夏军,降守将令介讹遇。捷报至朝,帝大喜,命由使谕奖。谔留千人守米脂,进至银、石、夏州。因粮不济,诏令班师,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种谔谋筑横山城,元丰五年(1082)遣子种朴向朝廷献策,帝召朴询问,又命御史中丞徐禧使鄜延计议。种谔说:“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宣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注:见《宋史·种世衡传》】但徐禧与鄜延经略使沈括决定筑永乐城(且今陕西米脂县马湖峪)奏留谔守延州。后宋军在永乐受夏兵围攻,谔观望不救。其年因背部痈疽发而卒,时每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