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树升(1907~198) ,大坡外乡南盛村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解放前曾先后任西北牧马场、天保区农业示范场、桂林农试站、梧州农业示范站、梧州药物种植试验场技士和北流农场技士兼场长,以及省立郁林师范学校、北流中学教师等职务。
解放后,于1951年参加县人民政府组织的开发大容山区林牧业生产调查团,确定于大容山南面海拔660~1240米高度的2.4万亩山地建立北流县大容山牧场,并首任场长。当时物质条件差,资金不足,他与40多名工人,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制订出边建场,边生产,以瘦弱耕牛复壮、繁殖良种杂交役牛和乳牛为主的规划。随即引进种牛,实行牛只分群分栏,划分牧区轮流放牧;注意孕牛和哺乳牛的饲养和放牧;注重防止育龄母牛空怀,采取措施提高出生小牛成活率;加强疫病检查和防治工作。通过科学饲养管理,牛只长膘快,瘦牛复壮效果好,种牛繁殖率高,牛群不断发展壮大。在培育杂交牛工作中,他选用南阳役用公牛、荷兰乳用公牛同本地母牛配种,杂交后第一代犊牛出生体重达到15~20公斤,比本地型犊牛出生体重增加一倍。由于施行人工助产,解决了杂交母牛难产问题,确保杂交牛的繁殖发展。
在他努力经营下,北流县大容山牧场1952年便实现经费自给。1956年建起了宽敞的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 扩建一系列禽畜舍, 添置了一批畜牧饲养、畜牧兽医器械设备;繁殖役用牛4000多头。
1958年, 县人民政府于城南5公里的黄泥岭创办面积2380亩的北流荔枝场,调党树升任副场长,主管建场工作。他同35名职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奋战年余,在又旱又瘦的黄泥岭山丘上种上大批荔枝、柑橙、板栗、菠萝、芭蕉等果树;还饲养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盖起了办公房和一批生产用房。他在荔枝场工作期间,悉心钻研荔枝栽培技术,改革荔枝驳枝繁殖方法,把过去3—4月驳枝,6—7月落地假植,改为前冬圈枝脱皮,待长出赘瘤后定植之前1个月, 用尼龙薄膜包扎泥团,在温暖地湿季节定植。种植时在穴内植株泥团位置先整成0施6%六六六粉30克防止白蚁为害; 种植后严防人畜践踏,及时除草、中耕、施肥,防治病虫害,以保种保活。以上新技术,除在县内推广外,1956年在广西荔枝栽培管理技术研讨会上作了专题介绍。他在荔枝场工作整整8年,直到1966年9月退休。60年代后期北流荔枝场荔枝树已开始挂果,80年代进入盛产期,1985年起,年产荔枝鲜果已超50万公斤。